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入华之初,回族先民为了使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能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而不致湮灭,便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华化"。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华化"的方式、内容、代表人物及客观原因进行了概述和阐释,旨在说明回族先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以民间办学为主要形式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发展较快 ,而且获得信教群众的认同。反思 2 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两次勃兴 ,尤其是对当前各种教育形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分析其兴起的原因、规模、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其成功与得失 ,对探讨回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 ,把握教育的走向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卡力岗"回族的族群认同,是在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下的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认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记,伊斯兰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族群认同标志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卡力岗"回族群众在大型宗教聚礼以及宗教节日中的一些具体礼仪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西方无数银行破产,但伊斯兰金融并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整个世界纷纷向结构稳定的伊斯兰金融体系伸出橄榄枝。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资源优势,很容易实现与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沟通和经济金融的交流合作,宁夏引进伊斯兰金融业务,对宁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文译著对回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促使儒家学说、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形成中国风格的伊斯兰文化和伊斯兰哲学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在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后因身份的变化,其信仰也变得复杂。学术界有人认为郑和是位多信仰者,但根据史料分析判断,一种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呈现于世人,即郑和内心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笃信一生;而他参与其他宗教,只是其政治身份和宗教包容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与云南回族社团出现的适应华夏文化的潮流相平行 ,清季的回回宗教知识界中也出现了以理性态度来理解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术探讨。在比较伊斯兰教和释、道宗教的汉文著述活动中 ,回回学者在捍卫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 ,也分析了它们之间宗教思想文化的异同以及相互吸纳和排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先秦时期逐步形成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伊斯兰伦理文化也在整个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相异处。它们都能够协调人与信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长时段的历史演变视角来分析作为外来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清末及民国时期西北回族社会及其精英人物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功能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发展变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宗教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和发展的一个朝代,大量清真寺的修建、扩建以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墓碑石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历史著作中感受到这一点。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清真寺在元代建造、扩建的情况,及其清真寺内保存的碑文的探讨来看,当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有其特.或。这些特点涉及到沿海地区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宗教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门宦作为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涵化中国宗法体制的产物,系中国伊斯兰教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嘎德忍耶门宦作为中国四大门宦之一,以其独特的出家人制度及修行方式受到关注。嘎德忍耶出家人制度是将坚忍守贫的苏非戒律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式之一,以前学界将这一制度“佛道化”是有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元 7~ 10世纪中期 ,是伊斯兰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法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穆斯林帝国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促使阿拉伯帝国出现全面繁荣。但 10世纪以后 ,由于“创制大门”关闭 ,伊斯兰法开始走向僵化封闭 ,与现实严重脱离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是造成穆斯林世界普遍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伊斯兰法的兴与衰 ,是穆斯林世界兴衰的重要衡量标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主要穆斯林人口聚居国家的伊斯兰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非穆斯林人群所接受。目前全球伊斯兰保险已初具规模,业务增幅较快。作为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的宁夏,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较多,开发伊斯兰保险市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仲英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他梦寐以求的政治目标是在中国西北地区范围内巩固和发展伊斯兰实体力量并营建适合穆斯林生存的环境。马仲英的回族穆斯林身份与伊斯兰教信仰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分析他为什么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举措、行为和复杂个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