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棍噶扎勒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弥勒尊者棍噶扎勒参华桑波,也叫嘉穆巴图巴多普。蒙语为察罕格根,藏语称喇嘛尕若,二者均为“白佛”之意。棍噶扎勒参于1835年出生于甘肃洮州卓尼杨土司辖区车巴沟石拱村(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车巴沟,刀告乡石拱村)的一个藏族家庭,父亲叫才旺闹布,母亲南皎草。他小时曾放过几天牧,因言行不同于同龄的孩子,智商很高,得到父母的重视,请格西阿旺丹增为师,学习音韵、语法等,进  相似文献   

2.
棍噶扎勒参,又名嘉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白喇嘛)。蒙语为察罕呼图克图(白佛),藏族,甘肃省甘南卓尼县,车巴沟石拱村人。公元1835年出生,1895年于车巴沟贡巴寺圆寂,享年六十一岁。棍噶扎勒参从十三岁起(1847年至1882年的三十余年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他的一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一生。 1881年阴历12月15日,棍噶扎勒参一行从新疆库尔哈拉乌苏城起程前往西藏。当时伊犁将军、大臣等大小官员都来送行。到乌鲁木齐后,在此举行了迎春宴会(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  相似文献   

3.
清同治年间,清政府为了安置镇压人民起义“有功”的棍噶扎拉参(亦作固帑干扎拉参,Gunuyanjasan)及其徒众,由塔尔巴哈台(以下简称塔城)参赞大臣出面向邻区科布多所属乌梁海蒙古借地阿尔泰山、哈巴河地区,暂归塔城.光绪初年,棍噶扎拉参所部被迁往新疆库尔喀喇乌苏八音沟,但借地已被哈萨克族占据.为此,乌梁海蒙古与哈萨克族屡生纠纷.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光绪末年借地问题才得以解决.本文拟依据《清实录》及经办大臣的有关奏稿对这一事件的始末作些论述.疏误之处,请同仁指正.一、借地及借地引起的问题1865年,西北重镇塔尔巴哈台爆发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人民的反清暴动.塔城当局在其驻军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奏请清廷起用了当地蒙古宗教头目(呼图克图)、封建主棍噶扎拉参.在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棍噶扎拉参所部势力逐渐壮大,最多时竟达到三千余人.清政府为防其坐大,决定解散其营众.但其旧有徒众依然很多,他们不愿回塔城游牧,而希望到阿尔泰山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哈巴河流域游牧.这一带是乌梁海蒙古族的牧地,隶科布多管辖.于是塔城方面向科布多参赞大臣及乌梁海蒙古总管商议借地安插.因为事属权宜,且讲明借地归还,科布多方面便于应允,借出了阿尔泰山地段周围七百余里的牧地.  相似文献   

4.
棍噶扎勒叁是清季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位呼图克图,先后数次前往西蒙古地区弘扬佛法;在西北边疆发生叛乱之时,破戒从戎,领兵平乱;面对沙俄侵略势力,他敢于作正面对抗,义正词严,为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笔者将对棍噶扎勒叁在清季西北边疆的活动作一简要考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文献整理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噶玛噶孜画派在甘孜藏区的传承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文章共分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点对噶玛噶孜画派在甘孜藏区的传承中心德格八邦寺的传承与变迁模式作了具体分析。第二部分探索了在当代条件下,噶玛噶孜画派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传承关系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第三部分对噶玛噶孜画派在康区的传承中产生过极其重要作用的代表性传承人司徒.曲吉迥乃、通拉泽翁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藏区三大画派之一的“噶玛噶孜”画派唐卡的表现形式,构图特点,人物造型特色,赋色特点,装饰的图象性和图案化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得出“噶玛噶孜”画派不仅对藏区东部的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而且也对藏民族整体的美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巴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现存重要的一支,噶举派支系繁多,但目前仍有派系传承的不过是噶玛噶举、止贡噶举、达垅噶举及主巴噶举四支,香巴噶举则是名存实亡了。元、明、清三代,主巴噶举派的苦行僧遍布天下,深入民间,流传深远,所以西藏有这样几句流行的说法:“藏人一半是主巴,主巴一半是苦行乞丐,苦行乞丐一半是圣人。”在藏族历  相似文献   

8.
康区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地理和文化区域之一,在这一区域中,藏传绘画十分发达。自公元17世纪以来,康区就已是藏传绘画三大画派(门派、钦派和噶玛噶孜画派)中噶玛噶孜画派的传承中心。在这个传承中心中,西藏昌都地区的噶玛丹萨寺、四川甘孜州德格的八邦寺和青海玉树州囊谦的奇吉寺是重要的传承场(或称传承分中心),其中,德格八邦是重要的一个分中心。文章重点对这个分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论述。其他一个画派和一个系统分别是门派的分支——新门派和朗卡杰绘画系统。三者之间风格各异,但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9.
噶玛噶孜画派是我国藏区三大画派之一,其特点十分鲜明.本文是在较长时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的.在宏观层面上所显现的是博采众长的广纳性、选题的独创性和藏传绘画与汉地画风的高度这整合性.在微观层面上,从结构布局、绘画技能、色彩、背景图案等具体绘画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艺术层面上对噶玛噶孜绘画的基本风格作出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勾勒.  相似文献   

10.
《萨迦格言》的作者,萨班·贡噶坚参(1182—1251年)。他是藏族的著名学者。其著述颇多,后人辑有《萨班全集》。尤以《萨迦格言》一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该书共分九章,包含四百五十七首格言诗。其中相当部分是作者提出的人们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对研讨藏族伦理思想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脱噶修持法是宁玛派九乘教法的最高层次。长期以来,由于宁玛派教规及独特的传承方式,它仅在专门从事此法修持的高僧中秘密传播。文章借助宁玛派的一些著述,对脱噶修持法中的加行法、正行法和结行法作了全面介绍,对人们了解脱噶修持法乃至宁玛派教义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藏文修辞学是融修辞学与诗学为一体的具有独立体系的文艺理论.它是藏语言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藏文修辞学,对丰富和发展汉文修辞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藏文修辞学成为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体系,是从十三世纪翻译吸收了古印度《诗镜》以后开始形成的。该世纪初,萨迦派大学者贡坚噶参在《学者入门》中最早将《诗镜》的有关内容作了介绍,兹后到十三世纪后期,大译师雄敦·多吉坚参将《诗镜》全文译出,自此以后《诗镜》即成为藏族诗学和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写作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经过藏族  相似文献   

13.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邱’自’呐’弘’q。”驮〕F、’H。。;穹简’F。”、。、\n”。~呐噶1。}朗月啊 。,℃冈。i氨’即。习噶。、”。,’g弓’刁…下。’gy呐n”。R叫”卤’。。勺’。明’。民’。q。弯三” 弘’,。朗育1”。吏“喉、角”’。’R。’l即卞st。。。勇”嘎’”印’卜”’”F”喧” 币1’Q卞’。它弓噶。’Q。噶、’。qn。哼’门”1约《。’Q。咱,唱。”。’1”q。’宝噶。’。。。’负、”” RI’5。、”。员。。l亩噶。’。。,’负、”、。呐’。。’司。。污’g”。司。。下啊。良雪’。印’ 冈。’。’a刁’…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3,(3)
自古以来,『坦荡荡』的君子,往往受欺于『常戚戚』的小人。这是因为:『豺狼能害人,其状易别,人得以避之;小人深情厚貌,毒人不可防范,殆其甚于豺狼也。』话说康熙末年,江南总督噶礼,贪婪骄横,尤其喜欢整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当时,苏州知府陈鹏年官声清廉,刚正不阿,常常与噶礼意见相左。噶礼忌恨在心,借机参劾,要将陈充军黑龙江。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中涉及蒙古人名、族名相关的一些历史宗教方面的记载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与先生的其他著述和一些相关藏蒙文献略加进行比较,从中审视和领略了先生对蒙藏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王希隆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准噶尔统治下的哈密、吐鲁番和库车各有达尔汉伯克一名。按伯克为维吾尔人官名,清朝统一新疆之前,维吾尔人中可考之伯克有阿奇木伯克、伊沙噶伯克、噶杂纳奇伯克、商伯克、哈孜伯克、密喇布伯克等30余种。伯克...  相似文献   

18.
第七章《格丹格言注释》故事集《格丹格言注释》,是藏族学者央巾噶书洛追编著的。央巾噶韦洛追,十九世纪,青海民和县拉加村人,色拉寺格西,大招寺拉仁巴。他  相似文献   

19.
一苇 《社区》2008,(24):24-25
每天傍晚,到杨柳依依的陶然亭公园散步的人都会被一支奇特的表演队伍吸引住,不管男女老少总禁不住驻足观看:表演者手持两根“长筷子”,将一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软棍在空中拨来打去,翻转腾挪,忽而将花棍拨打上十几米空中与树梢亲密接触,忽而来个水中揽月,让花棍贴地飞行,有时像踢毽子般脚尖轻挑,有时又让花棍像个陀螺般在空中飞速旋转,宛如玉女纺线。玩到兴头上,他们摆出阵形,将一根花棍在数人之间来回抛接,表演当中瞬间又带上一丝配合和竞争的味道。在围观者好奇的目光中,每个人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  相似文献   

20.
《萨迦格言》是藏族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的杰作,它既有民主、进步的思想内容,又有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是一部“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是藏族优秀文学遗产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瑰宝。它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书问世七百余年来,不仅在藏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内其他兄弟民族和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蒙文、汉文、印度文、英文、法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等多种译本,成为研究藏族文学史、思想史,以及民俗、宗教等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