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统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使用术语“省”的所有字,发现使用这一术语的字总共有145例。其中126个说明的是省形现象,另外19处说明的是省声现象,从而认为“省”主要是说明省形现象的术语。经过仔细分析,文章把许慎的省形字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不合理的省形字存在把象形字当作省形、把会意字当作省形、把形声字当作省形和颠倒了古今字的次序而把古字当作省形四个错误。最后认为,“省形”理论是科学的,只是许慎在实践的时候出现了误差。  相似文献   

2.
说“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将作者所能见到的9,353个汉字按照“六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初步建立起汉语言文字学的科学体系。其中有326个汉字(包括“或体”和“新附”),被许慎明确标注为“从某、某省声”。这类省声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3.5%。对于这部分省声字,前修时贤多所论列,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或限于材料和研究方法,未能切中肯綮,或偏执一隅,未得窥其全豹,以致于有关这些省声字的不少问题,迄今并无定论。本文试图将“省声”这一汉语言文字的历史现象放到汉字结构体系中去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省减声符,它的全部意思是将声符字省减部分笔画,然后去充当省声字的声符。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方法主要有(1)将声符字与省声字的意符相同的部分进行合并,(2)省去声符字重复的部分,(3)用省声字的形符去置换声符字的形符。作者还提出了省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功能,即省声字中也有形声兼会意结构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6.
在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可以找到以“省”字分析字形的现象有164处,其中的95处省形现象为不合理的.通过对这些字的归纳分析,发现这些字并非许慎所谓的省形,而是应该分析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复体字”[1].另外还有一些字虽应是省形但许析形有误.本文就按这六大方面对《说文》中的疑误省形现象作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9.
“省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建立的一种说解文字的条例。它是指有的形声字声符部分形体省减,不能起到标示该字正确音读的作用,必须将省减部分补足,还其完貌,才能知道该字读音之所从来。“省声”在《说文》研究中,历来争议颇大,或指为谬误,或臆改说解。时至今日,“省声”的条例及系统尚未完全清楚。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索分析,并祈方家是正。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2.
在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词义分析举例(二)中,作者对“構”的分析中沿用了许慎以及朱骏声对“冓”的解释:“许慎说‘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朱骏声解释为‘以木相架也’,并认为‘構’当为‘冓’的或体”(《古代汉语》第362页)。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欠妥的。朱骏声的时代,甲骨文还没有被人们发现,那时人们对汉字研究的主要根据是许慎《说文解字》以及其中的9353个小篆(并有少量古文)。而许慎由于材料的局限,对字  相似文献   

13.
“臨”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臨,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臨”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字是个象形会意字。从臣,臣有屈伏义。从品,品为众物,屈体临视众物。林氏肢解金文字形,维护“临下”之陈说,“臨”本不从品,强说“品之变体”,更谬。笔者认为金文“臨”宇从人从目,目下有行行泪水,或曰从(?)省,是个象形表意字,象人哭泣时从眼睛里淌下泪水之形。请参见图一。  相似文献   

14.
“临”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临”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讨论六书的产生和前人对六书及转注的性质的认识,认为把对转注的解释分为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 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都脱离了文字的三要素和许慎对转注下的八个字的定义,而章太炎等学者对转注的讨 论才是正确的。确认转注字必须具备形通、义同、音近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从而认定转注是以联系的目光分析汉 字构造关系的造字法,并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用字法,进而从时空两方面入手,以字例为根据,把转注字分为古今 转注字和方言转注字两类,证明转注字对研究同源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省形来分析字形多半是有问题的。从古文字材料出发,可以看到有47个字是因为形体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误判。通过归纳分析被释字与所省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的关系,发现这种误判可以分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均有联系不必为省形,古文字形无关、小篆讹为相近,古文字形、小篆字形都无关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字小篆字形讹为他字,字形说解则更是牵强附会了。从古文字形材料入手,可以对这些误判的字形作更为清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有八千五十七字(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六。说明许慎时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东汉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据说汉字有六万个左右,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历代学者很重视研究形声字,包括它的一个部分——亦声字。  相似文献   

19.
传统典籍中保留的《说文》省声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重点引用佛经音义材料,证明了唐代的学者对《说文》省声多有刊定,今所见省声字已远非《说文》原貌.分析得到后人多因字形和读音的原因对省声字进行篡改,强调语言学研究中要重视对文本真伪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