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六载中晚唐诗人姚合的小传,云:“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藉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相似文献   

2.
姚合诗初探     
姚合,字不详,籍贯吴兴,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官历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监察、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金杭二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秘书少监。官终秘书监。谥曰“文”,赠礼部尚书。他的诗自成一格,号为“武功体”。又选王维等二一人诗一百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一岁 本年叔伦生。 权德舆《朝散大夫容州刺史戴叔伦墓志铭并序》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以疾受代,回车瓯路。六月甲申,次于清运峡而薨,春秋五十八”(《文苑英华》九五二,下简称《权志》)。梁肃《唐故朝散大夫都督容州诸军事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封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戴公神道  相似文献   

4.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戎昱从大历初年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到大历四年前后在澧州刺史府中作幕僚。大历五年冬天,先后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建中三年到兴元元年他曾担任辰州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他的抒情小诗也富于文学情感。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审慎精密,足为原书增色,然千虑一失,疏忽之处,亦偶有所见。今就标点之有疑问者,贡献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宋书、明帝纪》(泰始五年)八月己丑,以右将军行豫州刺史刘勔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165页)按:“右将军行豫州刺史”乃二职,即右将军与行豫州刺史(代理豫州刺史),六朝时“兼”、“行”有代理义,刘勔原因资望不及而行豫州刺史,时积年资而为刺史也。(参见拙作《试论“兼”、“行”的代理义》,载《中华文史论丛》84年1辑)今标点既于“平西将军”后作顿号,则“右将军”后亦应以顿号隔。  相似文献   

7.
顾况是中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他生卒不详,大约生于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一七四一年)中,卒于宪宗元和(公元八○六一八二○年)中。字逋翁。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附近)人。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进士。曾为韩滉节度判官诮鲜?与柳浑、李泌相友善。德宗贞元(公元七八五一八○四年)中,浑辅政,泌继入为相,征他为著作郎。他个性耿介,蔑视权贵,史称他性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卷50《梁节王畅传》载:“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中华书局点校本将其点为:“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以下简称之为“首句”)。视“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加诸人名号。《后汉书集节》标点亦然。考之有关史载,知此种点法可商,兹分三点辨下。 第一、《后汉书》卷42《东海恭王强传》:“豫州刺史鲁相奏请诛(东海王)政。”此句与“首句”之结构基本相同,但中华书局点校本于此处未视“鲁相”为豫州刺史之名,而是在“豫州刺史”、“鲁相”之间加了顿号,此种点法得之。又《后汉书》卷50《乐成靖王党传》:“冀州刺史与国相举奏(乐成王)葨罪至不道”。此句与“首句”之结构亦基本相同,惟此句在“冀州刺史”,“国相”之间有一连词“与”字,而“首句”在“豫州刺史”、“梁相”之间未有连词。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龙颜碑》,刘宋大明二年(458年)九月刻立,碑旧在云南陆凉州蔡家堡君墓前,现存云南省陆良县东南二十里的贞元堡(薛官堡)小学内。碑高三米三八,宽一米四六,厚二十五公分,碑额呈半圆形,凡六行,行四字,共二十四字:“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候使君之碑”,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共九百零四字,碑阴刻识官职各三列,上列十五行,中列十七列,下列十六行。  相似文献   

10.
《封建论》作者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因参加王叔文党的革新政治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谪居十年还得不到赦免,又远迁柳州(今广西柳江县)任刺史,四十七岁便死在柳州任所。著作有《柳河东集》。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又是一个在政治上表现了一定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的政治生活主要是在中唐贞元(德宗李适年号)、元和(宪宗李纯年号)年间,这时李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朝廷在豪门贵族,大官僚和宦官等特权阶层把持下,政  相似文献   

11.
李泌系中唐重臣,为平定藩镇割据出力颇巨。肃宗于安史之乱中登基,李泌尽心辅佐,内安朝廷,外建攻战之策。代宗时,李泌出任地方,有政绩。德宗时,李泌为相,智平藩镇,并经军屯、与回纥和亲等法孤立吐蕃,遏制藩镇。李泌笃信黄老之道,功高不恋位,不时辞官隐居名山,得以洁身自保。  相似文献   

12.
《江楼夕望招客》是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三年(八二三)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大概因为诗里有点“闲情逸致”的色调,所以一些“唐诗”选本没有选入它.有的“白居易诗选”也没有选到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下册.(1978年版)编入了此诗,我觉得编者在取舍问题上,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3.
唐德宗在建中三年接受礼仪使颜真卿的建议以关羽配享姜尚;建中年间郢州刺史郎士元游关羽祠,表达了对关羽的钦敬。贞元元年平叛元戎李晟夜梦关羽请求助战;而贞元二年曾任宰相的刑部尚书关播奏请罢祀关羽等诸将;贞元十八年荆南节度使裴均令地方重修玉泉山关羽庙并命董侹撰文。这些事件的汇合使得唐德宗君臣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关羽崇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帝王崇拜关羽的系列中,唐德宗无疑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淙+首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华枕之《唐孟郊年谱》(下称华《谱》)系于贞元九年:“当即今年自长安出游朔方时歌咏景物之作。”仪据“朔风”(其一)、“去矣”(其十)诸句与另篇《邀花伴》题注“时在朔方”即断言“诗中‘朔水’、‘朔山’也都指朔方”。此说显然不能成立。现先纠正其地理方位之误,再订此篇写作年月。  相似文献   

15.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早在宋代,它与嵩阳、岳麓、睢阳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9~1182年),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在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南唐升元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回纥改为回鹘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其二说是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187页注说:“回鹘即回纥,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更名回鹘。”其三说是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简史》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持这种说法。《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468页  相似文献   

17.
陆蛰(公元七五四——八○五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十八岁进士及第,为华州郑县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公元七八○年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陆蛰议论纵横,析理深刻,又深谋远虑,善于筹划,“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①当时虽然有宰相,但事无大小,德宗都和他商量。所以有“内相”之称。贞元二年(公元七九二年)被任为宰相,他直言敢谏,无所隐讳,结果触怒了唐德宗,加上腐朽势力裴延令等的谮毁,贞元十一年春,被贬为忠州  相似文献   

18.
1 《吴郡志》卷十一《牧守》:“范传正,字西老,为苏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在刘禹锡后。”按:《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元和七年八月甲辰,宣歙观察使房式卒。丙午,以苏州刺史范传正为宣歙观察使。”《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六月(按当大和五年),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据卞孝萱先生《刘禹锡年谱》考证,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大和五年十月,大和六年二月抵任。则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范传正罢苏州刺史任后二十年。  相似文献   

19.
唐德宗即位初期,唐朝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德宗为腾出手来处理国内战乱创伤和对付骄横不臣的藩镇,对吐蕃采取了以和为贵的政策,主动修好唐蕃关系。然而,在唐朝平定泾原兵变过程中,吐蕃借口唐廷没有兑现诺言,于贞元二年重新挑起战争。贞元三年,吐蕃在平凉会盟中又截杀唐朝与盟人员,这标志着德宗和蕃政策的彻底破产,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唐之腹地关陇地区。在此背景下,唐廷采纳宰相李泌的策略,不仅采取正确的抵抗方式和与御边措施,而且还利用西南战场来牵制吐蕃力量。经多年惨淡经营,京都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致使吐蕃不能像先前一样动辄长驱直入,直接威胁长安了。  相似文献   

20.
关于虢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虢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从西周早期的康王至春秋前期的鲁僖公五年,见于文献及西周金文记载,只有虢公及虢仲、虢叔称谓。自班固提出三虢之说后,历史上曾出现过五个虢国的看法,但学者们一般认为有三虢。实际上西虢是采邑,北(南)虢和东虢才是封国,即"两虢"说较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