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史学之缺成一家之言──评乔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蒋美华,李爱蓉乔志强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199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乔书)这部洋洋35万字的力作,是整体社会史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它填补了史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有功于学林。...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科学总结《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徐宗勉、张亦工、徐思彦、杨群、黄春生著。42万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近读徐宗勉、张亦工等合著的《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深感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且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史学...  相似文献   

3.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这一学术史事件为观察学术媒介与近代史学的深层次关联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术媒介的角度来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后引发的轰动效应,与《努力周报》良好的学术传播效果有关;在随后展开的古史讨论的过程中,《读书杂志》等报刊媒介又为“疑古派”取得讨论的胜利提供了诸多舆论上的便利;而当《古史辨》第一册刊发之时,朴社等出版媒介则为顾颉刚全力推销该书提供了很大的助益。总之,学术媒介在“古史辨运动”兴起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还扭转了近代史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早期史学思想与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20世纪初年发表的以《新史学》为代表的一系列论著中,提出了新的史学价值观和历史发展观,并以此为武器系统批判了中国的旧史学,推动了近代的“史学革命”。梁氏之所以能成为“新史学”的开山宗师,不仅因其有着深厚的史学修养,更由于他能从国情出发,大胆引进外国的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在应用中创新,在这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下面,我们便以他对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著《史学通论》的借鉴为例,一方面探讨梁氏早期史学思想的渊源,另方面分析他在引进外来思想方面的作法。  相似文献   

5.
魏源史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繁多的史学论著,他的史学思想也很值得研究。如《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皇朝经世文编》等,都反映了魏源的著史意图,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魏源的史学特点“预示着史学风气的转变。”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不能不注意魏源的史学思想,而且还应该从他作为起点。本文仅对魏源的史学思想作一点探微工作,有不妥之处,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6.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6):112-113,4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較早的是发表在1905—1911年的綜合性月刊《国粹  相似文献   

8.
比较研究的成功之作──评赵瑞芳史学文集《近代的回声》赵瑜赵瑞芳教授的史学论文集《近代的回声》已经正式出版。该论文集对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有益的研究。世界近代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取得对封建主义的决定性胜利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史的本质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9.
从近代史学革命看心态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威 《中州学刊》2005,(1):163-166
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发生了一场史学革新运动,它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理论体系.但奇怪的是,一度得到宣扬的心理史学却没有在后来发展下去.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史学观念在某一方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当时史学革命的主旨也限制了心态史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方光华一、史学革命及其面临的问题戊戌维新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史学思潮。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中国史叙论》,同年章太炎手校本《书》中《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都提出要撰著不同于旧史著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妇女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妇女史》评介李恒马庆存所著的《中国近代妇女史》一书,计25万字,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妇女史研究专著,概括起来,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科学性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近代妇女政治运动史、解...  相似文献   

12.
地理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史学氤氲生成和新陈代谢的根本特征是:移植性、不成熟性和发展的不充分性。也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史学深受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尤其是地理史观的影响,很有考察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7,(4)
<正>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一书于2014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并由此引发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学术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启能、蒋大椿、陈祖武、于沛、谢保成,复旦大学葛剑雄、张广智,中山大学陈春声,山东大学孟祥才,南开大学李治安、乔治忠,华东师范大学胡逢祥、张耕华、王东,北京大学赵世瑜、欧阳哲生,河南大学李振宏等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史学史、史学理论界的知  相似文献   

14.
《左传》在古代史学上的地位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一部极宝贵的文化典籍。以在学者较多地从训估、考证、成书年代及史料来源等项研究,而关于它在古代史学上的地位似尚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初具规模、体例颇为精严的史书...  相似文献   

15.
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师大王有光著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新成果。在这部38万字的著作中,作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近代中国80年间的政治思想状况和演变作了全面的论述,既有宏观的纵论,又有微观的刮...  相似文献   

16.
扩展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史学文集──赵瑞芳教授《近代的回声》读后程舒宁在改革开放,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世界,知己知彼,借他山攻玉之石,为四化建设服务。《近代的回声》①一书的出版正是适应了这一新形势的要...  相似文献   

17.
李小树 《中州学刊》2001,(1):153-157
20世纪初期,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借鉴近代西方史学思想,介绍、吸收和发展了其中进步论的历史观、非神学的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观等合理因素,从而形成了他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核心,涵盖近代众多优秀史学思想的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史学理论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史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史学争鸣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近代史学界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史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对近代史学流派、史学批判意识等方面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史学理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进而对近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学期刊是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事物,对近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发展过程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史地类期刊的兴起为标志,此后又有了历史语言类期刊的产生,再至20世纪30年代史学类刊物的开始大量创办,最终导致了专门史类史学期刊的产生,这一过程表现出近代史学发展不断专业化的发展趋向。由此可知,自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中国学人不断致力于中国史学的转型,这一转型从理论到实践,迟至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的传统史学有着某些相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而且都在近代发生了激变。中韩两国的近代史学以各自传统史学的内在力量作为基础,强烈地反映着对应于激变的近代状况的现实认识。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各种“变局论”深化了现实认识。中国近代改革运动、革命运动的交替发展,使近代史学的各类流派和分期的成立成为可能。尽管韩国没有经历过如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新文化运动,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为了克服对外的矛盾和危机发展了卫正斥邪思想、开化思想、东学思想。随着191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和自由成为所有力量的奋斗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性格,这是近代史学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