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4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应当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我们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许多方面都是同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误有关。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不符合社会会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的。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  相似文献   

2.
在本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单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的自由放任经济的破产。此后,凯恩斯主张用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经济的系统理论才终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重视。同样,当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时,市场取向的改革才被我国所认识和接受。历史就是在这样曲折地前进着。中国在痛定思痛后摈弃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然而,西方国家从重视市场完全反对政府干预到重视市场也要重视政府干预,以及中国从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完全排斥市场到重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误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一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起,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讲话内容,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书中阐述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  相似文献   

4.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 ,市场社会主义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的弊端的结合 ,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伦理思想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实质。“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伦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从社会主义不需要选择市场、不能选择市场和不能与市场长期结合,对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而协商民主的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市场的工具性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表明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的责难不能成立,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实践的需要,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追求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的,但西方社会的矛盾又使近代启蒙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形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但计划经济又使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不相兼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改革开放启动了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转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传统理想创新相结合,使之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以人为本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这一认识,是对数十年来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的理论争论、政策分歧所作的科学总结,是对人们“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传统的肤浅之见和偏颇之见的否定与发展,是人们花费了重大代价的“学费”后所得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即市场社会主义,近年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源配置机制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把以前被全盘否定的市场机制上升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主导机制的地位,而把计划机制界定为一种辅助机制,这种新探索可归纳为物质文明一市场经济一资本主义三层分立模式,中性机制论、联烟论、市场取向的主导机制论等。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可供借鉴的合理的思想材料,用以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在现代化中突出起来的。孙中山在对资本主义判断中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揭示了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起来以后,必须对现代性的作用和分裂有清醒认识。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要求,超越市场至上和理性迷信,把民生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联系起来,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导致的社会分裂,使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形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情结.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弘扬,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民生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展示了现代性、乌托邦与社会主义选择中的历史关系.只有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同属于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流派,二者既存在理论共识,也有着理论分歧。将二者进行比较既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可以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贵品质。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以及它在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面的借鉴意义;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脱离实践、背离人民群众和唯我独尊等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有反面的警示作用。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的体系性和实践性,以及在对公有制的坚持上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突破"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而进行的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个历史性进程,既对我们提出了创立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要求,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我国是在三个"转轨"同时进行的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的转轨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在经济结构、市场成熟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和差距。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历史任务,我们无法指望也不应该指望国外"高手"来替我们完成,这是中国经济学人所无法推卸、也不应推卸的历史性责任。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因而一般把社会主义经济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普遍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是完全正确的。现实与历史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能够,而且必须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对这一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认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执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干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这些已被社会实践证明并继续证明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是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独立社会形态,不能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或者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阶段,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重新认识和确立社会主义的独立社会形态地位,对于我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设想是对他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其实质是为东方落后国家发展开辟一条有别于西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此种意义上,马克思晚年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勾联,马克思晚年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晚年设想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弗朗西斯·福山那里,社会主义被错误地描述成违背自由民主价值的东西。主要原因在于他把苏联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全部以及他无视自由民主价值的多元性。事实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对自由民主的平等享有,也为人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超越西方民主制度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和以发达资本主义为起点的直接过渡的初级阶段,而只是列宁的以落后国家为起点的迂回过渡的初级阶段。因此,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理论和直接过渡理论,而是列宁的迂回过渡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迂回过渡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关系视角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发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确立于苏联,发展于中国,出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发展阶段。根据这个新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的历史研究,第二步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史中抽象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现代化追求与社会主义选择统一起来,是关系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康有为和孙中山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现代阐释,用以判断资本主义,追求世界大同,把现代性置于道德乌托邦统摄下,但并没有消除二者之间的对立。毛泽东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寻求二者的统一,使中国社会主义走向了难以解脱的困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