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以隐喻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生成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拟人话语生成的"外延内涵传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人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即把事物人格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拟人也被看作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其结构形式为"x是人".在隐喻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框架下,拟人话语的生成机制,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人意向是言语交际的目的,也是构成话语意义的基础和核心.以"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为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的机理, 认为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是人们对语境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即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和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当代话语分析从认知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话语的构建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以经验为理据认为话语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记忆起着关键作用。话语的语义与信息内容是心理层次表征的体现,运用命题对心理层次划分可以反映话语的结构,话语的理解与运用要凭借常规关系。20世纪以来,哲学出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哲学研究发生了"语言的转向"。语言哲学试图通过分析自然语言的逻辑结构,达到揭示思想结构,进而理解认知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双关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作为一种话语,其表达通常包含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个层次;这两层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是自主和依存的关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自然语言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指称理论不仅满足于描写指称词语在语篇内的具体所指,还要揭示听/读者在理解指称关系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因此指称关系的内涵应包含心理表征结构中的相关信息。构建认知框架在理解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主张认知概念等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体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也即奉行认知的体验观;同时还认为认知是双向的,包括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人们心智中储存的百科知识的参与使此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三字习语"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以期为新的认知体验观的提出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机制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对幽默语言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了解幽默言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可以帮助读者正确、完整并且深刻地理解幽默话语的内涵。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大框架里,以幽默语义脚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言语的生成及解读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野,运用我国学者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这一研究范式,在自主—依存框架中分析"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之类"侃市场"词汇的认知机理,亦即生成和理解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交际中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语境动态构建的过程。明示交际行为能激活听者大脑中的相关语境假设,用以构建与话语最大关联的心理表征,减少信息处理的认知努力,这是包括语调在内的各种明示语言手段对话语意义语用推理进行制约的认知心理理据。以此为出发点,从重音分布、调群切分和调型选择的三个角度分析了英语语调传递的信息对话语意义推理的认知导向。  相似文献   

14.
仿拟是对一般表达方式的有意模仿,以便更好的传达用意.本文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的指导下,运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仿拟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新的研究探讨,分析仿拟修辞格的理解及生成过程,发现影响人们理解及使用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移就移就是一种超乎寻常语法,寻常逻辑的言语现象.它是把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移来修饰和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其意义的整合与理解都是在人的心理空间的认知过程中完成的.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出发,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移就的实时意义的构建及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连贯并不一定要依靠表层/显性衔接手段,而主要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即必须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在Fillmore的框架理论的基础之上,探讨构建认知框架这一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性的生成与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认知的观点,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为基础,对深层回指中的代词所指与话语"话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一段话语的"话题"通常被视为深层回指中代词的所指,这是由"话题"在交际双方根据话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的突出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反饰"修辞格,是通过语表形式上体现的反义关系来说明同一件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反的特征。本文通过认知心理学"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中的"自主-依存"和"显性-隐性"两个分析框架,研究反饰生成和理解的心理机制。反饰生成和理解的过程都需要言者与听者彼此构建相同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民生新闻作为研究语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析读者阅读民生新闻的认知解读过程,发现:意向图示、隐喻、图形-背景、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在民生新闻叙事话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短小精悍、话语朴实的民生新闻通过调动受众的认知机制,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理共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微博用语是网络语言交际中的一组比较特殊的词语,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常规关系来对微博语言的理解机理进行统一而简明的阐释。微博用语的理解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对微博用语的显性表述的补足和阐释两个方面。这个机理以语言表达的不完备共性为基础,以常规关系为理据,以解读者对相邻相似关系的有效识别与灵活再现为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