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埃及的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埃及为个案,论述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在于回应民族主义的挑战.本文认为埃及地方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世俗民族主义,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排斥宗教干预政治的世俗主义的态度.由于伊斯兰教在埃及社会文化中的传统地位,早期埃及民族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主张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深刻的伊斯兰印记,并成为伊斯兰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合体;中期则渗透着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争夺;而后期则表现为与伊斯兰教决裂的较为彻底的世俗化立场,贬抑和排斥伊斯兰教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2.
丁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3,(1):162-169,190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秉承伊斯兰文明中正宽容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反对各种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的诸多主张与中国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并行不悖,其中正和平、宽容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穆斯林抵御和防范各种极端思想,秉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恪守和平中正之道,参与构建宗教和顺、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苏丹南北内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世界民族》2005,40(6):17-26
苏丹南北内战是北方的阿拉伯主义和南方的非洲主义之间的冲突。其原因在于苏丹国家民族主义意识成长不足及国家领导人试图同化苏丹南方黑人的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政策。该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苏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及当权者的民族平等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泛伊斯兰主义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泛伊斯兰主义是近代以来的一股宗教政治思潮 ,又是一场连绵不断的运动。本文阐述了泛伊斯兰主义产生的背景 ,归纳了古典泛伊斯兰主义和当代新泛伊斯兰主义的政治主张、基本特点、活动方式 ,又分析了泛伊斯兰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泛突厥主义以及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互动关系。结论是 :由于伊斯兰教本身就具有强烈地参与政治的倾向 ,各种不同倾向的伊斯兰运动也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 ,包括新泛伊斯兰主义在内的各种伊斯兰运动之间的互动将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态势 ,新泛伊斯兰主义的未来走势十分微妙 ,西亚、中亚政局走向也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天道"(神道)方面,为避免回族对儒家文化的一味认同而丧失自我本根,马德新高扬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他在对儒家和伊斯兰教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伊斯兰文化的特色思想———真一论、大化论、幽明与复生说等,迥异于儒家文化,但同时又可以补儒家所不足。马德新以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教化方面,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从本体论、宇宙观以及后世说等多方面,大力阐发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大化思想是马德新的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教派著名阿訇萧德珍受阿拉伯瓦哈比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实际情况著书立说,大力倡导改革,积极宣传伊赫瓦尼思想.本文简析了他的思想及其与瓦哈比思想之异同以及该派在西安地区得以传播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本质主义是在阿拉伯哲学西学的过程中产生,却在伊斯兰土壤的孕育下得以不断深入发展并始终贯穿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世界通过在特有的伊斯兰教体系基础上博采众长,将之发展为并立于西方本质主义的伊斯兰本质主义。但是伊斯兰本质主义的发展并非单调直线性的,不管是以历史线性或某一时期横截面来看都是如此,最明显体现在近代伊斯兰本质主义随着伊斯兰世界的动荡发生了根本性转向。在多维度视域下来看体现在伊斯兰本质主义不但从传统哲学纯思辨性关注转向伊斯兰世界现实性关怀,而且也从传统的真主—宇宙的宏观范畴探讨转向以真主为内在本真、人为核心的实践性哲学思考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本质主义思想,独树一帜于世界本质主义思想之林。  相似文献   

10.
何志明  穆萨 《回族研究》2012,(4):118-121
马联元(1841—1903),清代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学派继马复初之后出现的一位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育事业,首创的"中阿并授"和"穆尔林"两项经堂教育主张,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新局面,不仅成为云南回族穆斯林经堂教育恪守的传统,而且成为  相似文献   

11.
法拉比哲学思想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拉比在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被称为“第二导师”(“哲学亚师”)。他在学习、继承希腊哲学家各种学术观点基础上 ,以折衷主义或调和的方式 ,对各种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为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汉文译著家,他的翻译、介绍和著述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开创性.刘智译著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来源于他对伊斯兰哲学和思想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更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悉心了解和系统掌握.其中,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Abd al-Rahman Jami,伊历817-898年,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以<真境昭微>而著名,并反映了刘智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征.<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  相似文献   

13.
解析伊斯兰法中的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婚姻制度是伊斯兰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很多规定体现出了伊斯兰法相比于同时期其他法系相关制度具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此,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法婚姻制度所体现和倡导的婚姻自主、夫妻平等;反对独身禁欲;严禁近亲、同性婚姻等婚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展示和分析,以期人们能够从价值合理性的视角认识、了解和关注伊斯兰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4.
雷晓静 《回族研究》2004,12(4):103-108
抗日战争前 2 0年 ,中国伊斯兰报刊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开放活跃的伊斯兰教事务为伊斯兰报刊在风格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提供了保障 ,蓬勃兴起的回族新文化运动充实丰富了这一时期伊斯兰报刊的内容 ,交困动荡的社会现状使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报刊成为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阵地 ,是时代造就了它的繁荣丰硕 ,并让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马德新(1794-1874),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洪,完成朝觐功课的哈吉,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同年间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亨业作出很大贡献。本篇论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流播于口头、记录于文字中的多种评析为参照,以人物历史活动为引线,以人物著作为基础,全面阐述马德新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岱舆、刘智等学通四教的著名学者,他们在促进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代云南回族学者马德新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不同关怀、共同之处和回族穆斯林的两种关怀和双重认同几个方面论述了马德新的学术思想,对当今回族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1 .普世伦理的建构是时代的课题 ,其目的是重构物序人伦 ,挽救伦理失衡、道德堕落的时代 ,伊斯兰伦理有丰富的思想 ,可以为普世伦理提供思想资源 ,二者构成“共性”与“殊性”的关系 ;2 .普世伦理与伊斯兰伦理 ,既相契合又相区别 ,于契合处发掘后者对前者的贡献 ,于区别处彰显后者的独特个性 ;3 .探讨普世伦理与伊斯兰伦理的关系 ,必须对伊斯兰伦理报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否则将与普世伦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8.
安萨里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站在伊斯兰教正统派的立场上,对伊斯兰教问世后500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当时众多的教派和学派,以及他们不同的理论及观点,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澄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萨里再次统一了伊斯兰思想界的认识,维护了正统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