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6,(11):92-96
胜败非天命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则是个平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那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他身上有贵族的那种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号称西楚霸王,而且他非常勇敢。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  相似文献   

2.
历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 了项羽,一统中国,成为皇帝。在志得 意满之余,他在洛阳举办了一场宴会。他问文武百官:“你们老实告诉我,何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请  相似文献   

3.
正"一诺千金"出自西汉初年的大侠季布,他在汉文帝时代,曾经担任河东太守,后来也在河东去世。汉高祖的仇人季布是秦汉之际楚地人,少年时就是个重信义、守承诺的侠客,武功非常好。后来投奔楚霸王项羽手下做将军,抗击暴秦。楚汉相争时,季布便常常跟着项羽攻打汉王刘邦。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好君主,但不是个好将军。只要是自己带兵打仗,就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在刘邦打败  相似文献   

4.
<正>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但可惜的是,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汉高祖刘邦所败,于乌江自刎而死。剖析项羽的失败,其性格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6.
重庆大饭局     
<正>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  相似文献   

7.
正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楚汉相争。骁勇善战的偶像型领袖项羽最后输给喜欢耍无赖的刘邦,被迫乌江自刎。他在地理学上的失误,注定他失败的命运。巨鹿之战中,项羽击败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坑杀20万秦卒,俨然成为各路反秦军的首领。他把天下划分成18个王国,想方设法铲除竞争者,培植忠于自己的力量。劲敌刘邦被排挤到偏僻的西南,分给巴、蜀和汉中三郡。项羽是这样想的:巴蜀为旧秦流放罪人之地,其开化程度应该低于关中及东部地区。而且,刘邦的部下都是江苏人,一定不  相似文献   

8.
西方历史似乎近是一种“英雄性”的。如讲政治,古代从亚历山大到罗马凯撒,到了近代法国的拿破仑,这不过是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讲。这是由一个领袖,领导一个集团,而成功了那时的一番事业。这都带有一种英雄性。而中国呢?“集团性”更重于英雄性,所以好像不见英雄性。 楚汉之际,项羽与刘邦两人争天下,显然项羽带有英雄性,而刘邦好像没有英雄性。两人相比的话,项羽是一个英雄,刘邦不是一个英雄。刘邦以平民为天子,出身卑微,而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大皇帝。这一事业的完成,主要靠的不是刘邦个人的英雄性,而是他善于领导,发挥集团的作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以一平民为天子。我们如拿他个人的全部历史来看,只有昆阳一战,表达了他的英雄性。但他的全部事业的完成,也像汉高祖,重要的还在他的集团性。  相似文献   

9.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10.
田梦 《领导文萃》2006,(1):155-155
问题122: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季布。他原是楚王项羽的手下,作战骁勇,刘邦吃尽了他的苦头,所以对他耿耿于怀。在项羽自杀、汉朝统一天下之后,马上悬赏捉拿季布。可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庇护他,甚至替他向刘邦讲情。到底季布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众人在千金重赏之下还不出卖他呢?请你就此事件谈谈看法。参考答案:①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季布是一个讲信用的君子。当时,曾有一句俗话说:“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句承诺。”可见他守信用的程度,是受人敬重的关键。②领导者若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众人自然会为他效力;相反,如果常常言而无…  相似文献   

11.
<正>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失败的原因论述已有很多。其中,人们多把项羽的失败归于其性格因素。但人的性格的形成,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项羽的失败无疑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心理定向就是一种信念,即认为自己的能力、成就是由先天决定或是自主努力的结果的信念。他认为前者是固定型的心理定向,而后者是成长型的心理定向。一般来说,前者更  相似文献   

12.
项羽竭力维护周以降的分封诸侯的政治制度, 为此不惜牺牲取代秦始皇的机会。他恨集权专制,所 以烧毁了专制集权的象征--阿房宫;他恨集权专 制,所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动辄坑杀秦始皇 的降将与士卒;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不愿意在关中 这块秦始皇的旧地建都;他恨集权专制,所以他从心 里不愿意重蹈秦始皇的覆辙…… 项羽对分封制的维护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 出于祖上项燕被强秦所杀而产生的深仇大恨。他只  相似文献   

13.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3,(10):43-4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述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  相似文献   

14.
项羽入咸阳的时候,为什么要放火?这应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强作猜测的话,我想他不至于是想看看“火三月不灭”的景象如何壮观。那么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见刘  相似文献   

15.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16.
项羽的逻辑很有意思。 他是原先楚国的大将项燕的孙子。项燕是被秦国大将王翦打败而自杀的。于是他要报仇。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化险为夷     
鸿门宴后,范增杀刘邦不成,又向项羽献策:假装把南都封给刘邦,看他是接还是不接。如果接,那就说明他想占据一方,屯兵选将以谋天下,可设法诛杀;若是不接,则是违抗王令,照  相似文献   

18.
正"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在文中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揭示得可谓淋漓尽致。笔者在对项羽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经过进一步思考发现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其实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位人物很少为人们所提及与议论,在此,  相似文献   

19.
朱鸿 《领导文萃》2006,(12):89-92
站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设宴的鸿门,那年刘邦五十而知天命,项羽才二十六岁。一个老者向一个青年表示臣服,其中的虚假很是显然。事实是:秦政府灭亡之前,各路诸侯在楚怀王那里盟约,先破秦入关中者王之。刘邦以此为目标,避实就虚,绕道进入关中,率兵驻扎霸上,并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随之开到咸阳。他采纳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要成就大业,遂向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退回霸上,等待其他诸侯。此时此刻,项羽远在巨鹿一带血战秦军,他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他没有料到,是刘邦先入文萃领导关中。项羽年轻气盛,为刘邦的狡猾而恼怒,遂率四十万大军,旋…  相似文献   

20.
谁是英雄     
对于历史人物,谨慎的老祖宗讲求“盖棺论定”,其实,很多时候棺材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不免会“炸尸”,叫后人好不尴尬,不知该如何收拾残局。“拗相公”王安石就曾大作翻案文章,称拥有食客三千的孟尝君只不过是 “鸡鸣狗盗之雄”,与“好士”( 珍重知识分子) 一点不相干。这样的真知灼见恰恰是中国古人和今人都奇缺的。 读《史记》至“项羽本纪”末篇,项羽统领的楚军残部被刘邦统领的汉军主力团团匝匝地围困在垓下,当此穷途末路之时,他身上真真确确 焕发出了 英雄气概 ,他那几句近似绝命辞的痛语更足以令百代诗人笼总一堆的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