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话语的潜义是“言内”的,即词语组合本身可能产生但尚未被采用的的意义,而诗歌的比兴寄托是“言外”的,主要受语言外因素(如物理、文化、心理等)的制约,所以不能看作是话语潜义。每一个有比兴寄托的诗歌文本都相当于修辞学中隐喻的喻体,本体是隐藏的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对象。由于同一个喻体可能指向很多本体,后人难以在众多的本体中确定作者的写作缘起,所以有些诗歌的解读常常会出现争议。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义学将多义范畴诠释为由典型义项经家族相似性派生出非典型义项的放射性链状结构,其实质是字面义—隐喻义的标准设想。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在跨学科定性研究和语言测试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多义范畴习得与使用的语义—语用模型。该模型包含语义与语用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具有非多义性的概念层和多义性的词汇层;后者则包括诸多语用因素。在此框架下,多义范畴的习得与使用包括以下两个过程:(1)概念层中的心理基本概念被具体辖域激活形成词汇层中具有平等地位的语义表征;(2)语用层中的限制因素,如熟悉度、文化、刺激、语频和语境等综合作用于词汇层中各语义表征,最能满足以上一整套限制条件的义项成为突显义而被优先输出。  相似文献   

3.
辩论话语不仅存在于辩论赛当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当人们需要表达观点时,往往就需要用到辩论的手法。而隐喻也常常被运用于辩论话语当中,因为隐喻可以让辩论话语变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在传统的语言认知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一个认知手段。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隐喻在辩论话语当中的意义,分析了隐喻是如何从思维、情感、体验的层面影响人们认知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研究结果来找到提高话语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全国  汤红莲 《理论界》2010,(5):149-150
基于对话语的理解,隐喻的话语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层面对隐喻话语进行分析,二是从形象层面对隐喻进行分析。结构层面的分析主要关注结构的思维模式、叙述模式、理解模式与形式模式。形象层面的分析主要关注隐喻话语中的形象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关联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全面采用改革后新题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全真试题为语料,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如何透过话语的字面意义分析推导话语的真正含义的语用推理过程及其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指出听力教学和听力理解中引入认知语用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6.
方朝晖与李存山争论“三纲”问题的真正分歧,不在对“三纲”历史知识的认知,而重在对“三纲”的评价,因其评价的不同而导致其理解的不同。其评价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方、李对西方现代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的不同。李存山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地执守现代价值观念,方朝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囿于西方现代价值的认知而对“三纲”的理解有所偏差。“三纲”的独特意义正是无条件服从的“义”,但需要在诸“义”之冲突中来全面权衡不同的“义”。由此,儒家在现代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并不仅仅取决于儒学本身是什么,还有赖于人们对中西文化公允地理解与评价,这样才能还儒家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7.
日常语言的隐喻化特征与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化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特征 ,许多表面看来没有任何隐喻特征的表达方式 ,在概念层上是与概念隐喻紧密相关的。人用隐喻化的方式来组织日常经验 ,使之更加合理、有序。隐喻的语言并不是对会话原则违背 ,其理解也并不象语用学家所假设的那样 ,需要先理解字面意义 ,然后才能推理出其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其理解要从其本质入手,不仅要结合人的认知,而且要在隐喻的使用中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做出阐释,较好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它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特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隐喻提示受语义、语用和认知因素多重制约。成功隐喻交流是听说双方共同完成的合作行为。说话者在合理选择隐喻方式基础上,根据交流双方实际共享或假定共享的资源和自己已有的隐喻图式进行推理,最终产生听者可理解的隐喻表达;听者在正确辨认隐喻表达后,根据交流双方实际共享或假定共享的资源和自己已有的隐喻图式以及说话者提供的隐喻提示推出隐喻义,从而完成准确理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义位差异是通过其间对应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表现的,是受社会(含社会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劳动、风俗、习惯)、思维、认知、语言等条件决定的。不同方言相对应义位基本义相同的,其陪义未必相同。文章从情态义、形象义、时代义和外来义等方面讨论汉语方言之间义位陪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英语习语比喻修辞运用的认知理论、认知观点及习语的认知解释理解等方面对英语习语中的比喻进行讨论,并结合英语习语隐喻化、分析性的认知特点,阐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只存在相对任意性,习语意义的理解是通过与习语有关的隐喻知识的积累来获得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使用。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因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能力和实现语言能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包括隐喻的认知,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以及认知语言学下英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3.
言语意义的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的意义并非囫囵的团块,而是具有不同层次。就人们对其言语表达效果的期待以及表达策略来说,不外乎明示、暗示和寓示,因此可以把言语意义分为明示义、暗示义和寓示义三种。理解到哪一层次的意义,决定了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受依经立义意义生成方式的影响,刘勰将《春秋》笔法——《左传》、杜预的《春秋》五例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家的微言大义由经学领域引入文学领域,具体表征为简言达旨和隐义藏用,使《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在经学、史学、文学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融通,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中国文论话语中处理繁简和隐显关系准则的语言家园,对中国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隐喻意义的开放性--隐喻理解过程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喻理解过程是对于隐喻的心理基础的考察的重要方面.其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隐喻的开放性,隐喻的意义域以及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构成了隐喻意义理解的基本过程.不同的理论揭示了获得隐喻意义过程的不同方面.仅仅局限于语义学模型不能够充分理解隐喻意义的获得,需要对隐喻理解过程进行心理语言学分析.隐喻意义的多样性构成了隐喻主旨与载体之间张力的内容.获得明确的隐喻意义的关键是理解表达者意向.  相似文献   

16.
云虹  冯丽春 《河北学刊》2008,28(3):242-244
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从隐喻意义的来源入手,能够找出隐喻与文化的三种对应关系。探究隐喻意义来源同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隐喻认知的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梅 《人文杂志》2001,(5):161-163
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表明,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的隐喻化,是隐喻认知的具体表现;不同认知领域相互投射以及发现、重建事物间的相似性联系,是隐喻认知的主要方式;索物取象,比理附意,极具弹性的思考方式;浓缩的速记,是隐喻在认知功能上所扮演的角色.文章从认知表现、认知方式及认知功能三方面,对隐喻认知的特性进行全面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华新  刘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10-114,159
混杂隐喻是备受争议的语言现象。本文基于现代汉语包含"人生"隐喻的语料,考察了混杂隐喻在现代汉语隐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并在接入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喻体词汇概念所接入的认知模式在始源域层面和目标域层面的语义冲突和统一,阐释了混杂隐喻"混而不杂"的语义连贯机制,指出混杂隐喻的语义"混杂"仅表现在基本认知模式层面,次级认知模式间的统一是混杂隐喻获得语义连贯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意境新义的理论来源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由于无法明晰作为中国传统固有诗学名词的意境如何与西学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对晚清文献使用意境一词的考察,可见出意境在晚清还存在另外一种使用形态——对西学的格义。这种格义使意境与西学发生了意义上的互渗,从而成为意境意义古今转换的原动力。王国维创造性地将这种经过意义转换后的意境运用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使意境的新义得以确立。王国维这一批评实践虽然使意境重生于现代文论话语之中,但也因此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