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三州地区地处中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属断裂构造发育,极易因强降水等极端天气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导致该区域路网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和多灾并发。这在高山峡(深)谷区尤为严重。通过分析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路网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灾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灾害应急与防治技术较为缺乏、灾害危害度和路网基础设施的易损性较大、路网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力较弱。为了在四川三州地区构建安全可靠、应急保障能力强的现代路网体系,需要通过构建时空、纵向、横向三位一体的综合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健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风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四川三州地区的路网气候恢复力。  相似文献   

3.
公众的灾害意识影响着公众和政府防灾减灾的行为与决策。本文构建了灾害意识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此对西部地区公众的灾害意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西部地区公众的灾害意识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并不乐观;另外,灾害意识的4个具体维度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和居住地五个人类个性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加强灾害教育是提高公众灾害意识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地区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损失较严重的地区,如何有效地减免灾害造成的损失,历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近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主要灾害特征,结合减灾防灾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减灾防灾体系良性循环的建议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6.
生态灾害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异常变化而对人类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频发,多种灾害交替甚至交织发生,水旱灾害尤重,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显著。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政局动荡、战争破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都是生态灾害发生的具体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生态灾害进一步恶化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促进了现代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防灾救灾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基于风暴潮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地区差异显著、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频发等自然特征,分析群众、政府、经济组织等救助对象的需求特征,从时间维、空间维和逻辑维剖析风暴潮灾害损失及灾害救助关联的协同机理,设计并构建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风暴潮灾害四维救助保障体系。通过加快风暴潮灾害救助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风暴潮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制度、强化风暴潮灾害救助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实现风暴潮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有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对灾害的反映有所不同。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过很大的影响,从我国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找到灾害遗留的痕迹。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0.
气象灾害是云南地区农业主要自然灾害.影响云南农业的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以危害程度看主要是旱灾、洪涝、冷灾、风雹灾及其衍生灾害.气象灾害在云南发生频率高,且具有局部性、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突发性和并发性的特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云南农业受气象灾害侵袭的风险上升,必须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以水资源为中心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 ,虽然清朝统治者及地方官员 ,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 ,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灾议(谏)政是封建王朝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方式。元朝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统治者提倡应灾议(谏)政,鼓励官员指出朝政的过失,作为施政的参考。元朝应灾议(谏)政主要有两种形式:百官集议和官员上书。元代应灾议(谏)政总体上说效果不大,有时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至明清时期雷州城市的修建十分频繁,这既与雷州自然灾害严重有关,又与其突出的军事职能有密切联系.其平面布局则深受中国都城的影响,同时又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曾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限制了土地产出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分析区域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变化以及对土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然灾害产生的实质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实施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传统农业时代为对象 ,探讨了传统农业时代自然灾害的总体趋势及本质特点 ,揭示了传统农业与自然灾害的互动关系 ,重新审视了传统农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非亲和协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唐代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灾害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前期增多且频度增大,与此同时,上游地区却少有自然灾害。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上游地区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故少有灾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走的是与山林、水泊争地的道路,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湖南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广。多发的自然灾害使湖南粮食生产受到重创,农业区域人口大量流失,阻碍了当时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看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随历史进程发生频率不断增高;造成库区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气候本身的变化和人为干扰,尤其是明清以来人口压力和“山田”农业经济的扩张是库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成灾主导因素。当代库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应考虑历史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处湘中干旱走廊的娄底市 ,是湖南能源原材料开发区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要实现娄底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娄底市工业化战略提供前提条件 ,必须采取一揽子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1935年湖北汉水水灾为例,展示了当时普遍出现的迷信观念盛行、灾民盲目流徙、天灾人祸并生、救灾积弊甚多的消极现象,并对自然灾害与社会流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