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古代《老子》一书中有许多思想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见解颇为相似。这些思想成分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最小政府主张,“视若刍狗”的一视同仁主张,“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可道非道”的不可知论,“谦和慈柔”的博爱主义。 相似文献
2.
3.
《老子》文本解读,过去大多以训诂方法为主, “公训公有理,婆训婆有理”成了《老子》解读中的常见现象,由此带来的译文不顺、逻辑不通、意义不明等后果已经或正在显露出来.近年来在“西学”背景下的若干新方法的采用,不仅没有消除过度依赖训诂所产生的“症状”,而且又出现了另造一个“老子”的风险.运用“整体性”方法、“回到《老子》文本中去”的方法、“逻辑之优先性”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解读《老子》,将有助于《老子》解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固然有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礼崩乐败”后出现的天道自然宇宙论和以道自任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但就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楚巫文化传统在老子哲学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就思考路径,还是概念符号的表达,老子哲学都脱不了楚巫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包含着对楚巫文化与宗周礼乐文化的双重否定,他对道德真实内蕴、宇宙精神的追求,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显露出与先秦诸子全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儒家一直是中国传统德育资源里历久不衰的"显学",而道家在此领域的建树却乏人问津,甚至还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话而认为德育与其无缘。实际上,老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开创出有别于儒家主流教育传统的新路向,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解读这一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不妨说是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常常以先知的口吻开口说话,他的话言简意赅,玄妙莫测.对于这两句话的解释,从来是各执一辞,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8.
在生态语境下诠释老子哲学,同时满足了时代发展之"生态转向"和"东方转向"的双重要求。老子哲学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知足知止的生态消费观、冲气为和的生态和谐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农法观和贵柔守雌的生态女权观,为当今和谐生存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极具智慧的哲学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头脑对人类创造的文明进行了深刻反省。在老子看来,物质文明、知识文明和道德文明都对人类构成负面影响,人类只有以“道”的方式处理自身与文明的关系,才能减少或避免文明对人类的伤害。老子对文明负面作用的揭示,让人类对文明有了深层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健康合理的“文明消费观”:老子对文明与人类矛盾的揭示,让人类认识到这对矛盾本即内在于人性,从而确立起在人性范围内消解这种矛盾的意识。老子对人类文明负面作用的反省与检讨,在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上都存在可商榷的空间,但其对于正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而言,当有丰富且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写老子其人 重释《老子》其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楚简《老子》与诸今本《老子》所显现的老子并不相同 ,一个是与孔子同时而且并不相绌的李耳老聃 ,一个则是战国时代与孔子抵牾的太史儋“老子”。果然如此 ,老子其人要重写。而根据出自一人一个时代的《老子》诠释 ,也需有全新审定的问题。但现在首先要弄清楚楚简《老子》。此文提出一系列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是以“敷陈养生之义”的河上公本、“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的王弼等今本为据,还是以最接近祖本的《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简称帛本)、《楚墓竹简老子》(简称简本)为据?这个前提不解决,那么《老子》究竟是哪一家的道德,以及许多是非,就永远说不清。如果只以今本为据,也许将会远离主题。 相似文献
12.
13.
老子身处春秋转折时代,其思想带有亦新亦旧的时代特点,但总体是一位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其创造就是"道"论,即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道是世界的根本,道生天生地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形式,"自然"是内涵。理解老子的道需防止二种误解:一是将自然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自然事物,二是以为道仅是客观规律。老子富有辩证思维精神,他将矛盾作为思维单元带入认识过程。道最简单,也最复杂,辩证性属于其固有内涵。老子将"自然"理念运用到其所有的实践思想环节,产生了一系列实践哲学理论。人生观上他得出"贵柔"的人生哲理。伦理学上,老子伦理学具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而"自然"构成其伦理学行为的实质。此外,道家被称为"为己之学",强调道德自觉。"自"的词组在《老子》一书中屡屡出现,反映了《老子》全书贯穿有很强的道德主体意识。政治上,老子主张道治,即以道治国,它高于神权和圣人政治,与超自然去向划清了界限,也堵死了用圣智干扰政治的愿望。老子思想是世界思想史创新的活水源头之一,对诸如海德格尔、怀特海、马斯洛、现代环境哲学等都产生了影响或引起过共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重新解读,指出"绝智弃辩"章中的三组"绝X弃Y",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绝智弃辩"讨论的是政治问题,主张绝弃依附于执政者的智士与辩士,还清明之政于民,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绝巧弃利"讨论的是社会问题,主张通过绝弃工艺技巧与利器,断绝产生奇玩好物的技艺,从而减少社会上盗贼滋生的现象;"绝伪弃虑"主张绝弃过度的思虑和心伪,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15.
在道家代表性人物老子思想中,“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从哲学层面解读老子之“德”,如同打开了一幅层次分明且内涵丰富的“镜像”。首先,本体论意义上的“玄德”是万物得道以生成的内在基础,于人即得于道的“性”;其次,方法论意义上的“修德”,圣人体道修“德”的目的是“修身”乃至“修天下”;最后,伦理学意义上的“上德”,“上德不德”,在社会中具体展开为仁、义、忠、信等德目,这些德目均具有复归“上德”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透过老子之“德”的镜像,既能深化对道家思想的认识,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文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20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入手,回归原本。从名与身孰亲——以俭啬治国、以身轻天下——弗以智治国、外其身而身存——以天下为先、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条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治国理身的思想,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和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18.
余飞雨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7-59
论述老子的养生之道,就要着重阐述老子的养生目标、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老子把“长生久视”作为自己的养生目标,把“道法自然”和“内外兼修”作为自己的养生原则,通过“慈爱”、“俭啬”、“不争”、“道冲”、“抱一”、“守中”、“致柔”、“清静”、“周行”的养生方法,达到“修道而养寿”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