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与言的关系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道家坚持道"自然无为"、"混成无形"。"道不可言",言不及道,二者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道家认为,要想超越道言悖反,一是要破除名言的人为性,使之成为自然的、"无心"的语言;二是要破除名言的区分性,使之成为混整性的、象化的语言。前者可称为"言无言",后者可称为"言象言"。"言无言"开拓出审美化的"天地之境","言象言"创造出审美化的"大道之象",这使得道家语言哲学,无论在内在精神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表现出审美化的倾向,并对中国诗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 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 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语言观与话语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 观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的语言研究为案例,以道与言、名与实、言与意三个问题为论述线索,比照中西 语言和话语规范的异同,可以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语言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一方面,先秦儒、墨、道诸家都肯定语言的媒介作用和工具价值,都重视语言对于现实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儒、墨、道诸家因各自思想旨趣的殊异,在语言观上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的语言观则具有功利主义和语言学的意义,而道家的语言观则是一种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具有超语言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观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的语言观和道家的语言观存在相通之处:他们都不相信语言,又都离不开语言;都善于运用悖论语言和诗性语言.展开精神分析与道家的深度对话,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道家的语言观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沟通意识与无意识、"知"与"不知"、"言"与"不言"的努力;道教"守其母""复归于婴儿"的思想与...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围绕言意关系进行了大量讨论。通过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有关儒、道两家言意观的记载,可知其中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一方面,先秦儒家与道家在“言”与“意”的表达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即“言表意但不尽意”;在“言”“意”两者之间,儒家与道家都表现出重“意”轻“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对“意”的重视,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对“言”如何尽“意”进行了探索,儒家的探索主要以“建构”的方法进行,而道家与之相反,选择了以“解构”的方式来追求“言尽意”。  相似文献   

8.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现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9.
道家美学思想与原研哉设计之道,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一个是日本美学结晶,两者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在地化"状态。道家美学的自然观、虚无观对日本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日思想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似性和关联性。原研哉的设计理念宣传和发展了日本文化,其创作思维同道家美学思想内核及哲学智慧相类相通。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角度对道家的语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老庄语哲思想中的言意观,论证老庄关于“言”与“意”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结构并解构中国古代诗歌的“言意之困”,从而拓展老庄言意观的哲学和美学意义,扩展中国诗歌阐释学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道”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并通过分析试着将“道”还原到它的原始含义的层面。通过对《周易》古经中的“道”和《易传》中的“道”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者”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比较,试图对作为“道路”的“道”向形而上的“道”的转化过程提供若干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先导。西方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为现代语言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给语言打上了本体或实体的烙印,使现代语言学表现出语言本体论的特征;语言本体论及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由语词构成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围绕一个基本概念而展开,语言在哲学体系中总是具有基础的地位和决定的作用。在今天,语言的本体性还可以从数字化语言对网络世界的支撑作用获得实证性说明。  相似文献   

15.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人类语言困境的思考也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思考的问题,庄子对这一困境根源的认识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认识具有同一性,而对解决这一困境,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语言哲学观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广泛,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他的德育思想脱胎于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复杂的德育工作环境,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知觉为起点,梅洛一庞蒂将现象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使现象学具有了新的视野。而在梅洛一庞蒂后期哲学中,他十分关注语言和他人问题。他认为,借助于语言,我们才能真正切近他人、理解他人。而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自我与他人才能真正走向融通、共存与共生。可以说,在梅洛一庞蒂看来,自我与他人是在语言与身体中介下的一种“含混”、“互逆性”的“共谋”的实存。  相似文献   

19.
道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是道家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根本问题,尽管它始终激起人们对它的沉思,但它自身却仍然保持谜一般的特性。这在于道在根本上是一个悖论。老子揭示了道的悖论的三个方面:其一,道自身是有无的生成;其二,无道是自相矛盾的,并因此是自身消解的;其三,道与无道构成了真与假的对立和斗争。但老子之道只是自然之道,而不是语言之道,因此它不能让道作为自身显现出来。现代思想的任务是将道带向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