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姻观念多元化、婚姻行为多样化、婚姻角色平权化以及婚姻与性的分离,这些现象是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主要表征。这种嬗变导致家庭的许多正向功能被严重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异质化和高速流动、传统之性禁锢和现代的性解放之间的张力、社会生活及文化领域的高度商业化、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河北省满城县黄龙寺村婚姻状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现代婚姻法制在调整农民婚姻行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传统婚姻习俗对农民婚姻行为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作者论述了目前农村婚姻行为中传统礼俗与现代法制并存的局面以及相互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分析了买卖婚姻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婚姻制度是一定的婚姻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 ,是婚姻行为的规范体系。传统婚姻制度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父母 ,婚姻目的是生育 ,婚姻规范是男主女从、包办、买卖、顺从。现代婚姻制度是从传统婚姻制度发展而来的 ,它也有三大特征 ,主婚权属于婚姻主体 ,婚姻目的是爱情 ,婚姻规范是婚姻平等、婚姻自主、婚内性生活、婚内感情。只有现代婚姻制度 ,才是快乐、幸福、高质量、高稳定婚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处于急速社会转型期,其风险的不确定性的表现就更为突出。婚姻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设置,同样存在风险。现代风险社会婚姻状态的不确定性提高,自我选择性增强,并具有婚姻风险地位的性别差异以及婚姻的二歧性问题。应该从婚姻的基础以及社会制度、两性交流的角度、婚姻个体的自律等方面探索降低婚姻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展开,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变革的时期,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裂变,同时对旧有婚姻制度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先进的婚姻制度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出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主的现象,这是中国人追求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转变的征兆。这种转变冲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于反封建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促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对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陕北婚俗资料,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了陕北人的婚姻模式——风俗性婚姻。藉此,作者认为,只有变更陕北人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陕北婚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并非要消灭风俗性婚姻模式,因为它所依存的规范体系将长久存在。只有将风俗推向良性发展道路,才能使风俗性婚姻更具现代性,从而为法制婚姻居于主导地位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的婚姻制度在半个世纪内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艰难历程。推动这种嬗变既有新旧制度变迁的因素,也有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冲击,更有“文革”的摧残;又因改革开放后人性的恢复、自由的实现而带来的新气象,以及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其间的阵痛几乎与中国社会同步。婚姻是男女的结合。在中国,女性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家庭、父母和丈夫,基于此,将现代中国婚姻史说成是现代中国妇女生活史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婚姻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变化,从伦理关系演变为法律关系,婚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重要的法律关系。研究婚姻问题需要从婚姻法律学涵义入手,厘清学界一些争议,明确法律婚姻的几个要素:两性结合,自愿前提,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合法结合的社会性。婚姻在法律社会需要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这对于维护婚姻的稳定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些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在古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存在着同性婚姻。古罗马社会早期,同性婚姻似乎也是受人尊重的。欧洲禁止同性婚姻与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有关。15世纪后,女同性恋似乎没有被严格禁止,一些文学作品将其称为“波士顿婚姻”。现代同性恋运动开端于1970年代的美国。此后,同性恋人群开始主张同性婚姻合法化,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从对婚姻含义的解释出发,认为同性婚姻不能被纳入到传统婚姻概念中来;赞同者认为,同性婚姻合法化才能解决同性恋人群在社会福利和公平待遇上面临的歧视。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风美雨的侵袭,近代婚姻变革思想逐渐形成。太平天国政权孕育了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戊戌变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婚姻变革。紧随其后的辛亥革命在抨击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继续推动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以空前的力度批判旧礼教、旧婚姻,使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其内容中的某些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婚姻关系中道德与法律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尤其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是一个道德性、伦理性很浓的法律实体,在婚姻关系中道德与法律呈二元互动结构。结婚、婚后生活及离婚,不仅是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严肃的法律问题,婚外恋、第三者涉足别人家庭、通奸诸问题,均应作如是解。婚姻离不开道德、离不开责任,当然也离不开法律,这是婚姻这种社会组织体存在并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受其开放的婚姻观念影响,北朝婚姻风气空前开放,主要表现在妇女的好妒风气,妇女的社交自由与主持门户,妇女的婚姻自主权以及妇女的再嫁自由等方面,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洪流中鲜卑文化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真正关注、了解,重在塑造春桃这个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小说《春桃》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有悖于"神性爱"这一个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传统母题;李茂、刘向高在伦理婚姻观念上沿袭着中国传统伦理婚姻的重负,春桃具有新的伦理婚姻观念因素,但现代伦理婚姻观念的光芒始终遮不住春桃传统的观念。最后,人性善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三人冲破了一切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束缚,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这种善良的人性人情寄托了许地山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现代人的婚姻伦理问题成了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本文通过提出现今社会人们婚姻伦理中突出的问题,阐述社会潮流思想对待婚姻的不同看法,分析现代婚姻中的伦理问题,并倡导现代社会和谐婚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以实证方法对当代青年农民工的婚姻现状进行全面考察,结果显示: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呈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他们的婚姻问题凸现,影响其家庭稳定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解决青年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正确引导,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华北民间婚姻开始了由传统趋向近代化的蜕变,呈现出新旧交替、中西杂揉、多元发展的过渡形态特征。一方面近代意义的婚姻价值观念与礼俗渐次萌发,表现在追求平等与情爱的新型择偶观和自由结婚开始出现,婚姻重财普遍化,新式婚礼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得到传播,离婚率相对增高等,这是近代性因素注入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社会发展的迟滞及其在某些方面的倒退,民间婚姻又因袭了浓厚的传统色彩,表现为早婚陋习空前盛行,父母仍对儿女婚事具有绝对决定权,旧式婚姻方式及礼俗依然占主导地位等,呈现出复杂曲折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展开,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变革的时期,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始裂变,同时对旧有婚姻制度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先进的婚姻制度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出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离婚自主的现象,这是中国人追求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转变的征兆。这种转变冲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于反封建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促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对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传统婚姻道德是在婚恋中坚持恋爱浪漫自由和遵守社会规范的统一。但在现代进程中,壮族婚姻缔结的道德作用和地位日趋式微,财礼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一定程度地导致婚姻缔结方式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彝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婚姻角色也由婚变潮中的被动逐渐转为主动.在扬长避短,吸收新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与农村整体变动、突破血统、等级、民族而进行联姻,以及婚姻自主、婚变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进行重构.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代表了一种进步和一种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