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江苏省作协、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中文系、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共同发起并举办的“艾煊作品学术讨论会”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在苏州召开。艾煊同志是江苏省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碧螺春汛》、长篇小说《大江风雷》、《乡关何处》,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等,在读者中有较深广的影响。来自五个省、市的四十多名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著名作家陆文夫、高晓声、张弦、贾植芳等都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会者认为,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的同时运行构成了艾煊的独特风貌。他的小说偏重于对他亲历、  相似文献   

2.
<正> 邓友梅与陆文夫都是在市井小说方面独树一帜的当代著名作家。从1979年开始,邓友梅把精力都放在了市井小说方面,尝试创作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他曾说:“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话说陶然亭》问世后,文坛震惊。紧接着,《双猫图》、《寻访“画儿韩”》、《〈铁笼山〉一曲谢知音》、《烟壶》、《那五》等联袂而来。这一组独特的、充满耐人咀嚼的北京风味的市井小说,与作者的其他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别开来,形成了邓友梅自己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陆文夫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把苏州作为表现的艺术对象,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被誉为“小巷文学”或“苏州文学”。特别是《美食家》这部中篇,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市井小说的佳作,也是陆文夫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它与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作品,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雅爱搜神”,犹如吴承恩酷好稗史。他们一个写猕猴王,一个写狐狸精,都继承两千年来的文学传统,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拿蒲松龄来讲,他的《聊斋》描写的生活面之广与形象之多,与他涉猎群书,从“残丛小语”和名篇佳作中汲取题材,锐意创新有关。不同的题材,固然会引起作家不同的艺术构思,相同的题材,也会因不同的处理而表现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文学的百花苑里,巴金的家庭题材小说是一朵耀眼的奇葩。它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从“五四”到抗战胜利二十多年间的社会生活,揭示出时代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而且也显示出巴金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能。巴金不止一次地说过,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而这几部作品又都是家庭题材小说,代表了巴金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因此,探讨巴金的家庭题材小说的独创特色和艺术成就,对研究和评价巴金的创作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歌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被誉为“长吉体”。“长吉体”具有诗歌题材的虚幻化、诗人形象的艺术化、艺术表现的独特化、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等艺术特征 ,从而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充分的能动性。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禀赋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被对象主体——历史人物所限制时,必然发生创作上的矛盾。而创造主体与对象主体在创作中的碰撞与调和,则既构成历史剧独特的审美品格,也构成历史剧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构成我们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风格特色的乡土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既呈现了深广的现实社会内涵,又彰显了独特的历史时代风貌,并且在写作技巧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小说《马兰》与《结婚》呈现了与众不同的叙述特点与个性风格,凸显了文本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涌现的文学新秀.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他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兵娃》、《姊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贾平凹中短篇新作集》、《野火迹》和《月迹》等,共发表作品三百多篇.他的作品,清新朴实,亲切自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这除了在内容方面“洋溢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洋溢着对他所描绘的生活题材、人物的深刻了解和热爱之情”而外,是作品中那些“生动有致、绘声绘色的动人描写”(见本书序).而这些动人描写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乔治·奥韦尔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小说家,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在《马拉喀什》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中,他以鲜明的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主题、冷静客观的叙事笔墨、平易清晰的语言风格、及运用得当的对比反衬艺术手法,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他自己提出的“把政治写作变成一门艺术”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文学的大潮中,被当代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近几年的创作步履显得缓慢而艰难。1986年他发表了《鹿回头》系列中篇之一的《风泪眼》后,直至1988年秋才见到了这部系列之作的之二《阴阳界》。同1978年作家重返文坛创作发生“井喷”的时候相比,显然是迟缓了许多。究其原因,是作家创作的生活源泉枯竭,题材老化,“大墙文学》已走到了它的尽头了呢?还是从维熙被眼花瞭乱,瞬息万变的生活所困挠,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呢?在考查了他的全部创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维熙的“大墙文学”“枯竭”、“老化”倒未必,困挠倒是客观的。面对着现实生活的不断  相似文献   

13.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在经历了城乡两种不同文化后,在“芝加哥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创作出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它比安德森尝试阶段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更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思想上,作者把城乡文化的冲突集中在人物内心深处,从而创造出美国文学史上全新的畸人形象。在艺术上他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与古老传统小说形式大异的“新的松散”形式,即是对小说表达主体心灵的自由的追求,而这正是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虹影将个体经历、气质禀赋、美学追求、艺术趣味、哲学思维、文学才能与美食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文章从文学的外部研究入手,以虹影近作《我这温柔的厨娘》与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为例,探讨美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某种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诗集《女神》,郭沫若获得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和鲁迅分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潮流的前锋。虽然如此,但看来他似乎无意固守在浪漫主义这个领域之内。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之路,而不顾别人的忠告与惋惜。不少研究郭沫若诗歌艺术个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浪漫主义最适合他的艺术个性,他应该永远浪漫下去才对。黄侯兴同志所写的《郭沫若的新诗和他的艺术个性》(《现代文学讲演集》)一文,就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才华的大作家,艺术个性异常鲜明.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属于任何现代主义流派,而是兼采各家之长,自成一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他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艺术借鉴的价值.本文从海明威表现手法中的含蓄与明晰、大于题材内涵的潜在主题、含有“潜台词”的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充满象征与饱含寓意四个方面,对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作了解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有头脑、有追求的艺术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孕着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等多种价值涵量。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往往是独立自足、充满内在艺术秩序和特殊结构方式的世界。他肯定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审美理想,肯定会获得一种独特的与客观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信息传达给世界。北宋词人晏殊无疑是这一层次艺术家中的一分子。他的《珠玉词》生动而鲜明地  相似文献   

18.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19.
庄锡华先生创作的散文集《斜阳旧影》(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是专门写金陵的,对有关金陵的文学惯例、文学意象以及文学掌故,他并不陌生。事实上他在全书的最后一篇《古都的吟者》中,还专门回溯了中国文学的这一独特领域。作为古都的现代吟者,他未尝没有摆脱影响的自觉意识。那么,他是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题材的呢? 在时下的不少“文化”散文中,感伤主义,甚至某种程度的滥情主义,是构成卖点、吸引读者注意的主要文学味精之一。对中国文人来说,很难设想有什么别的题材比吟咏金陵更适合于悲怆和感叹。庄锡华说:“诗人们对金陵…  相似文献   

20.
李益边塞诗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其艺术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的边塞诗之所以被人们赞为“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呈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人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是与诗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分不开的。诗歌是现实之树绽开的心灵的花朵,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能不受其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通过心灵而且是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成其为艺术作品”(黑格尔《美学》)。中唐与盛唐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诗人特殊的审美心境,这种审美心境直接影响了李益的边塞诗创作。李益有着与盛唐诗人不同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