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家养老     
《社区》2014,(6):28-29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独居老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近邻”——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知道辖区独居老人的情况吗?作为邻居,你知道旁边有独居老人居住吗?作为子女,你把家中老人的情况告诉过邻居、社区或物业公司吗?据笔者调查发现,以上种种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李岩 《社区》2004,(21):33-33
河南的一位读者来信问:前几天我们社区居委会给社区的全体居民写了一封信,倡议大家为了保持社区环境的美好,实行垃圾分类。对此,有的邻居认为这样做太麻烦,又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而大部分邻居都是支持的,但缺乏相关的知识,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在保持社区环境中的作用。答:社  相似文献   

3.
真柏  小朱  小李  小金  陈晋生 《社区》2002,(17):54-55
作为城市人,你是否理解并包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那些被叱为“盲流”的民工?他们怎么想?他们怎样生活?他们的感情世界又如何?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城市的生活便利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提供的?当你外出工作,又是谁在为你看守家园的?下面我们真实记录下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几个“乡下人”——社区保安的所思所想,你会理解他们吗?  相似文献   

4.
周金柱  韩阳 《社区》2012,(16):50-51
百岁老人拄着拐杖找到老邻居“控诉”:你快去找社区来看看我,儿子、儿媳对我不好i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六旬儿子、儿媳却满腹委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欧阳娜 《社区》2005,(18):38-38
我刚刚移民来美国的时候,对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满意,因为它与耶鲁大学融为一体,环境宁静优雅,我不知道邻居们是否有钱,但是他们至少是白领,体面的邻居和整齐的住宅,使我认为我至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但时间长了,我对我的邻居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的美国“本土”邻居们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得多。我们的一位邻居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达50多万美元。她们姐妹二人,都受过名校的教育。自己还拿到博士学位。姐姐的夫君是一位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6.
侯桂萍 《社区》2004,(6):18-18
老年人虽然退休、离岗了,但是他们非常愿意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发挥余热,愿意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他们各有所长,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因此,社区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为。我们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道爱工社区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以下工作:让老  相似文献   

7.
陈惠 《社区》2012,(25):22-23
我是2006年通过社区干部招考,进人社区工作的。没进社区工作之前,我已经在这个社区居住了两年,左右邻居也认识一些,但仅限于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至于人家姓什名谁,谁和谁是一家子,家庭情况怎样,一概不了解。有时遇到和我一起带着孩子在楼下玩的邻居,彼此间想打听一下,又觉得张不开嘴,所以一直以来,邻居之间只限于“点头之交”。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9,(16):10-13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怎样去做居民才更满意?如果你有学历背景或专业化背景,它会带给你何种优势?你能为社区居民所承认吗?要解决具体而微的问题.是经验重要?社区威望重要?还是专业知识重要?面对这些问题.本刊组织了一次”不碰面”(谈论者多半是电话采访)的讨论,探寻经验丰富的社区居委会老主任.以及专业化的到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或普通社区工作者、或后来参与选举当上社区主任的大学生们,在社区有着怎样的不一样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鸣宇 《社区》2008,(25):40-41
目前,全国社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针对城市间人与人交往贫乏,很多地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邻居节”、“街坊节”。通过大家多种形式的接触,人们逐渐有了一定的来往和交流。可以说,邻居节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随着邻居节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很多原来没有此项活动的社区也纷纷搞起来,但收效是有差距的。前段时间,笔者因工作关系,参加了义乌市J社区的“邻居节”,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10.
2010家务月历     
《社区》2010,(6)
已是阳春三月,新年的氛围却似刚刚过去。本刊收到了居住在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路的居民李女士寄来的一份特别的稿件——一本持家月历。尽管这份月历在现在这个时节推出有些晚,但编者仍然认为这一份非常智慧的生活宝典,值得与所有读者分享。它会指导你在最适合的月份做最适当的事,而且可以让家务事因为有条理而变得轻松愉快。如果你是社区志愿者或是热心人的话,在这份月历中,你还能找到不少做社区公益的灵感。  相似文献   

11.
方禾 《社区》2005,(20):35-35
共享社区在丹麦等北欧国家最早兴起主张邻里之间重要的是相互支持、了解以及分享。这是一种向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快速抛却传统生活方式的中国,是否应该因此反思?你很了解你的邻居吗?熟悉到可以相互热情打招呼了吗?这些问题,对于享受着当代社会高技术文明的人们来说,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现今社会的快节奏让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人们无暇理会身边的人同邻人偶尔的点头、打招呼都变得很难得传统的大家庭和和睦的邻里关系不仅在发达国家难觅踪迹,在原来以此著称的国家里也日益罕见。在这种背景下,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出现的共享社…  相似文献   

12.
周金柱  韩阳 《社区》2012,(11):50-51
百岁老人拄着拐杖找到老邻居"控诉":你快去找社区来看看我,儿子、儿媳对我不好!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六旬儿子、儿媳却满腹委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王兴是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道中铁一局社区唯一的百岁老人,他和二儿子一起生活,已经有15年。社  相似文献   

13.
唐潇霖 《社区》2005,(20):22-23
随着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空间日益为钢筋水泥的“现代社区”所挤占,传统的院落离我们渐行渐远,也带走了邻里间那种亦亲亦友的感情。每个蜗居在自己密不透风的的“城堡”中的现代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与周围的人、事、物的沟通。社区网站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拉近距离的机会,在这个空间中,人们以真实的身份在网络中交流,人们可以求租适合自己的房子,可以寻求上班搭便车,可以相互交换东西,一起打球、出游、聚会……人们通过网络开始真正认识并熟悉了自己的邻居,在高楼林立的水泥墙之间寻找到友情,这甚至已经被称为网络中的“四合…  相似文献   

14.
袁继红 《社区》2004,(6):19-20
老年人是社区内的一个重要群体,随着老龄化高潮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社区的事务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关心社区和参与社区事务,但现实并非如此。大部分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少关心,他们很少参与社区内的活动,也极少动用社区的资  相似文献   

15.
零星梦 《社区》2013,(7):30
经过笔试、面试、政审,我于2013年1月正式分配到秦川社区工作。从1月份开始发放高龄补贴到2月末为止,还有部分存折没人来领,我决定亲自送去,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社区居民的情况。第一位住户:老人不在,开门的是对门的邻居,邻居是一对年龄也在七八十岁的老夫妻。邻居对老人的事情也算了解,等我说明来意后,邻居告诉  相似文献   

16.
荣娜 《社区》2001,(2):37-38
义工(volunteer scrvice)是国际上通常的一种说法,在国内我们一般叫志愿者。义工与社区关系密切,因为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并且参与程度的高低能反映出一个社区的凝聚力以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认同感的强弱。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于义工的看法,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愿意做义工吗?2.你愿意接受别人为你做义工吗?3.对时下“做好事难”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在我与80位被访者的谈话之后,引发的问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最近兴起了几个家庭凑在一起结成“合作社”的社区生活方式,他们自己动手,利用自己所长,相互为邻居做家务,解决了不少家务难题。很多尝试过这种合作方式的社区居民认为,这是既节省花销又增进邻里感情的好事  相似文献   

18.
周立 《社区》2013,(7):1
有一次搭邻居的车去上班,我们俩谈起了社区居委会的事情。他说对社区居委会了解不多,在仅有的几次打交道中,觉得社区居委会有点"衙门"习气: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我当时感到很惊讶,连忙为居委会辩护,说我去过的居委会服务态度都不错,而且不少社区服务设施都有了很大改善。他笑着对我说,那可能是因为你不是去那儿办事的。  相似文献   

19.
徐进 《社区》2009,(25):33-34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街道位于老城区,很多居民在此居住了几十年,邻居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亲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不少老住宅陆续被拆迁,有很深感情的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但是这份邻里情他们忘不了,于是有些社区便经常组织一些邻里活动,让老邻居们见面,重温邻里情。“老伙计,你还好吗,真想你啊。”  相似文献   

20.
管咪虹 《社区》2005,(10):30-30
我现在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近江西园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很多认识我的朋友听说我换了工作,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记者不当,来做一个被看作是只有大伯大妈才会做的工作呢?其实,有了要做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念头,还真是应该从一位大妈的故事说起。2003年5月,我去采访拱墅区的一个社区,当时社区的陈主任接待了我。56岁的陈主任是一家大企业的退休职工,退休后就一直担任社区的书记、主任。本该颐养天年的她,因为在家闲不住,就自愿来社区为居民服务了。这次采访主要是因为他们社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为孤寡、独居老人和残疾人家里安装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