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反映出传统义利观的特点: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轻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是义利并举的,我们既要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放置于全球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2.
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儒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有关义利关系论述的系统分析,认为儒家关于义利统一的思想对当前市场经济伦理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儒家义利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产生的和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构想的提出,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不可忽缺的重要作用。从儒家的义利对立、重义轻利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义利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论述,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对162名大学生的义利观认识和选择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中将义利观分成了四类: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将义与利的关系分成了三个层次:义利对立、义利并重、义统帅利.调查结果见下表:表一 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义利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乃至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义利观的三种观点 :贵义贱利 ,重利轻义 ,义利统一 ;分析和论述了邓小平对历史上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南宋陈亮的伦理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深人,对现代社会,陈亮的义利观无疑具有借鉴作用。在研究陈亮的义利观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是“义利双行”,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属于功利主义范畴,一种认为陈亮讲求的是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本文试就三种观点的得失做一综述、剖析,并阐明自己的研究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问题是思想界的古老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孔子集前人义利学说之大成,把义利关系提高到伦理道德学的高度,树起了“先义后利”的思想旗帜。孔子强调义,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利,只是十分注重求利的手段和途径。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所继承和发挥,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儒家的义利思想造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但由于后儒的偏颇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孔孟荀义利观的历史影响与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荀义利观的历史影响与借鉴意义陆元祥(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生南京210093)关键词儒家义利观历史影响借鉴意义义利问题是人生、人类社会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程颢说:“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己。”(《程氏遗书》卷二四《与延平李先生书》)义利观是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的重要论述,业已成为我国外事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这一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以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为理论之基、以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为文化之源、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为历史之维的建构过程。在理论之基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继承了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道德和正义原则的理论精髓,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向当代形态的转换;在文化之源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科学地把握传统义利关系中“义”“利”的价值定位,实现了对传统义利思想的超越;在历史之维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发展,实现了义利关系由国内战略向国际战略的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义利之争"历久不衰,传统儒家的义利观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具有严重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义利观,应当是坚持义利统一,鼓励人们建功取利,并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义利观中出现的注重适应、热衷功利、讲究实惠等功利主义倾向,提出义是人生规范,利是人生基础,义利问题不仅与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准则相联系,而且与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联在一起,当前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引导其树立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胡安国自觉承接理学道统,以理学家高度重视的“义利之辨”为孔子作《春秋》的重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诠释.他认为,王道、天理是“上下尊卑”的根基,义利之辨是《春秋》所载违背尊尊之史事的根由,而孔子对史事所作褒贬是对义利之辨寓意的显现,深入体察孔子笔法,有益于具体地把握超越性的王道、天理.通过把《春秋》与孟子义利观、二程理欲观紧密糅合,胡安国实现了对《春秋》的理学化诠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典的理学化”与“理学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义利统一和以义理财为主要内容的义利观为他的变法实践作了理论准备。他给传统的义利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王安石的义利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蕴含了因时而变的思想特质和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是最早探讨义利问题的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后来儒家“贵义贱利”思想的滥觞。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无一不源于孔子重义轻利思想。正因为这样,倒使得我们以往在研究和评价孔子义利思想的时候,模糊了它与程朱等人义利观的原则性区别,忽视了它里面的许多合理成份。  相似文献   

17.
义利观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王夫之在总结、继承前哲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并对义利进行了层次性及相对性的分析,既继承了传统道义论的精华,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对传统义利观之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种新型的义利观 ,它在义利关系 ;利益实现的目的与手段关系 ;道德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外在功利价值、目的性与工具性、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实现了对传统义利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义利关系 ,孔孟提出了“重义兼利”的主张 ,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后世之所以误解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 ,尚义排利” ,主要是因为孔孟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蜕变 ,造成了后人的误解。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 ,为了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 ,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 ,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树立“重义兼利”的新观念 ,继承“尚义”的传统美德 ,倡导“见利思义”的儒商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