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在公有制条件下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个人生活消费品分配规律不仅仅只是一个按劳分配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也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规律,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取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和供求竞争规律。为确保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个人生活消费品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
改变目前重工过重,轻工过轻的不协调状况,把重型生产结构调整为轻型生产结构,努力增产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为繁荣市场,加快货币回笼,稳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述了国有资产存量调整过程中应坚持的调整原则、目标,在分析了存量调整战略重点的基础上,阐明存量调整要与增量投入方式相结合、存量运作要与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的建立相结合,最后提出了国有资产存量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产业失衡的状况还未缓解。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未能抓住存量调整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除旧布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在这个进程中,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变化。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具体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值得重视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正在向商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马克思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须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配问题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由生产所决定,又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促进或者阻碍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配方式应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  相似文献   

8.
个人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这样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消费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个人消费是指生活资料供人们生存、享用、发展,以使体力和智力不断发展提高,也叫做生活消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管个人消费是以直接将消费资料(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分给劳动者,还是间接通过劳动(社会)保险和集体福利由社会将消费资料供劳动者,最终都是用于全社会个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内含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被社会化和客观化的人类精神,其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每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同时它的形成和演进又与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应是文化建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探讨之。 一 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具有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对待个体价值和社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个人和企业倾斜、政府财力日趋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过小的个人家庭教育支出规模(个人家庭教育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过低),已成为引起我国教育经费紧张、困扰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在近期内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难以做较大的调整,政府财力紧张的趋势难以有明显的好转,在此前提下如何增加我国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支出,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就成为当前理论研讨和实际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并且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元晞著的《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研究》,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突破了传统的观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理论、模式、各种分配办法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国家有关部门正确制订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理论界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工作部门、企业推动分配体制改革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 在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上,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企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原则。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体系。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除了按劳分配规律在起作用之外,还有基本经济规律、计划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起作用,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理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首先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出发,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同消费品分配的关系问题;在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还要研究消费品的分配中集体与个人之间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两个方面的分配关系;同时,还要研究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的法权的问题;按劳分配与衡量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分配形式问题;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在使用价值上的实现问题以及按劳分配原则与政治挂帅的关系等等问题。这里,我想就这些问题讲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要在二十年内把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新的奋斗目标。在新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农业、畜牧业和能源工业上要急起直追以外,还必须把大力发展新疆的消费品工业生产摆到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消费品工业的更快发展,就会通过交换,进一步促进农业、重工业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同时可以增加国家的  相似文献   

15.
固定资产存量是以往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劳动资料和其它物质资料,它是经济建设现有的物质基础。存量分布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建立资产存量合理调整机制,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动,是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资产存量调整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应是资产存量的调整,木文认为造成我国资产存量结构刚性,生产要素难以流动和合理配置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权制度,所以要改变我国资产存量的封闭和凝固化的现状,只有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入手。通过产权的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重组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给全社会资产存量活化机制注入初始的、不竭的动力,促使适应市场经济的资产存量调整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所有制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人所有制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个人所有制与公共所有制的关系进行粗略地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个人所有制发展的阶段性 同社会生产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相适应,个人所有制也从不发达的阶段向发达阶段演进。 (一)不发达的个人所有制 所谓不发达的个人所有制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个人所有制建立在不发达的小生产基础之上。小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产,由各自孤立、分散、排斥协作的封闭生产单元构成。此时,社会生产力从系统论角度看,还是一个互不相干但可以简单叠加的生产力系统。系统中的每一单元,个人——劳动者与其全  相似文献   

18.
在继续贯彻执行紧缩银根的金融形势下,金融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是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近几年,由于企业库存商品和产存品资金严重超过合理占用,许多资金被吞食、流失、呆滞,形成了长时期的资金紧缺和存量骤增并存的状况。资金沉淀的增加,致使信贷资金周转不灵,调整信贷结构难度增大,贷款风险明显增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银行要提高自身和社会的经济效益,根本出路在于盘活资金存量。  相似文献   

19.
信贷资金存量的不断膨胀,已丧失了资金流动性、增殖性的特点,危及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为此,应切实结合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的“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货币信贷方针,统一思想认识,把矫治存量膨胀作为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 1、细化、量化财政、银行分工,改“分灶吃饭,统供炊具”为“分立炉灶,自备灶具”,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市场或消费需求导向的国民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居民的消费活动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考察,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结合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合理调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方向及措施,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