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3):111-113
哪天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官员自己选择,而是要由朝廷统一下命令京官生活服装花销很大,特别刚开始当官的时候。清朝对官员服装的要求特别细。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官帽上的顶珠,亦皆以贵重材料制作,比如一暖帽周围有一道檐边,须用名贵皮料,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2013,(3):124-125
年终奖的发放牵动人心。作为一年中的重要收获,年终奖关乎公司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关乎员工对公司的期望与认同。那么,年终奖该如何发,才能真正做到论功行赏?2013年1月30日,以“论功行赏年终奖”为主题的海豚圆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理人杂志社副社长、海豚会秘书长孔婷女士为会议致辞,海豚会会员对年终奖的发放多角度发表见解,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商智交流。  相似文献   

3.
《经理人》2013,(3):126-127
春节前,关于华为12ML年终奖发放的新闻,刺激着企业界人士的敏感神经。年终奖发得好,员工老板皆大欢喜,但年终奖的发放往往受制于诸多因素,如企业经营状况、个人业绩的考核、当年的经济形势、老板的发放原则等,怎么发放更合理呢?2013年1月30日,以“论功行赏年终奖”为主题的海豚圆桌会,海豚会会员及多位知名人力资源专家、财务专家、企业HR高管、企业主等商界人士出席活动,互动探讨年终奖该如何发,才能真正做到论功行赏,对企业和员工都有所裨益,让企业和员工共荣辱同进退?  相似文献   

4.
年终奖像金蛋,会孵就能生“小钱”.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很多单位开陆续给员工发放年终奖,这个“大红包”虽能给不少市民带来惊喜,但如果没计划好,很容易被随之而来的春节—洗而空,致使春节变春“劫”.那么,年终奖发到手应该如何分配呢?接下来,就看理财专家如伺帮您一“理”到底吧.  相似文献   

5.
田梦 《领导文萃》2009,(23):127-127
问题213:《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宋代名臣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上台,随后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领赏后告退,唯独留下富弼,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赵曙有些奄高兴,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 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 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  相似文献   

7.
王一 《决策探索》2015,(3):80-8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在古代"两会"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  相似文献   

8.
母冰 《决策探索》2013,(1):70-71
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将目光聚焦在"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吗?年终奖从何时兴:汉代"腊赐"相当厚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赐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各赐钱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钱,领这一回年终奖,相当  相似文献   

9.
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将目光聚焦在"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吗? 年终奖从何时兴: 汉代"腊赐"相当厚 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赐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各赐钱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据说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 7500钱,领这一回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  相似文献   

10.
<正>下级向上级领导邀功争宠,现代社会有之,古代社会亦有之。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同年九月,唐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顿时引起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官员向皇帝邀功争宠,直接牵扯到皇帝对大臣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均,轻则影响官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重则危及皇帝宝座能否坐稳与社会的安定。探究一代圣君唐太宗在处理大  相似文献   

11.
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以及企业自产产品用于企业内部职工福利等情形.本文通过两个实例对上述两种业务的会计处理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赵亚山 《秘书之友》2007,(12):10-11
“秘书”一职古已有之秘书,古代官名。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负责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牍、宣示皇帝的诏令以及管理宫禁的图书等。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屡引起公众广泛质疑。最新的例子是,去年中科院以项目名义给在编职工发放近亿元福利。在某些垄断行业内,具有鲜明单位特色的福利五花八门。资料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上升到23倍;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14.
官员在官场中的地位高低,决定了其所食俸禄几何。中国历朝历代主其事者很少有忘了过问官员俸禄这一项。可见,给官员多少钱,确实是国家政治领域里,一个不好随便忽视的问题。 “俸”、“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俸”指月俸,按月发放;“禄”指岁禄,按年发放。中国传统以来,俸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时候朝廷对官员还是相当抠门的。委任状得官员自己花钱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记载:"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告身,就是任命状,是沿袭南北朝时的遗制。唐朝任命官员的程序一般是先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再由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最后由主管部门执行任命。凡被授官的人,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唐朝,直至五代、宋朝  相似文献   

16.
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唐飞 《领导文萃》2006,(7):131-134
大唐朝廷规定,官员七十岁致仕,即退休。比起如今的六十岁,年限可谓很宽松。按孔子的说法,七十岁已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此境界者不多,更何况古代天命无常,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此规定,很人性化。但有些官员到年龄后仍不愿退休,和上级讲条件,或为公,想继续为国效忠;或为私,在考虑切身利益。到了点,该退不想退,多是官位令其留恋难舍。这种心情,古今一样。武则天时有位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龄到了,朝廷下发了关于他致仕的文件,上盖皇帝大印,意味着武则天已圈阅。但他不愿退,就给皇帝写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身体健康,还能再干几年。为证…  相似文献   

18.
以往福利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金融风暴危及全球,许多企业在紧缩中艰难度日,纷纷控制和削减成本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通过建立新型福利制度,使福利的发放既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又体现企业的关爱,实现福利发放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从而放大福利的功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