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社区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权力结构的一系列演变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能实践空间.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从"统治"行动向"治理"实践的转型,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国家强制权"作为唯一管理力量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安排与合作机制建构.新型治理机制的建构不仅能保证乡村权力结构多元化后新组织架构的高效运行,而且还能进一步夯实农村社区治理必需的社会根基,进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契约性整合".  相似文献   

2.
乡村权力结构问题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乡村社会的重要视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权力结构经历了多次的重大变革,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政策的支持,城镇化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权力结构在城镇化浪潮的影响下,处在一个"二元权力"为主、权力多元化趋势的形势中。然而,乡村社会只有在一个优化的权力格局和关系中,才能真正的对乡村各个权力主体共同利益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更能切实的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促进我国乡村社会的长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淮阳县在推进乡村廉政体系建设过程中,实施了权力清单化,推进权力内容的全部公开透明;履职程序化,推进权力运行的刚性规范;监督科技化,推进权力监督手段的飞跃式提升;问责常态化,推进失责追究的常态运行。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的"微腐败",提高了乡村机构的办事效率,展示了科技反腐的前景,保持了乡村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赢得了民心。这些做法,对在新时期更好地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搞好乡村治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渐进的市场化和突发的制度变迁导致了城中村的权力格局和社区秩序发生了种种变化,居委会—村公司构成的权力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城中村特有的"双轨制"权力模式,本文以广州市J社区为例深入分析这种双轨制的内在机制,认为社区内存在两种基于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循环链,由此带来了社区秩序的双重规则。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非精英"权力运作的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精英治理格局下,由于经济资源的缺乏、政治地位的弱势,及中国传统乡土文明"重情轻法"等礼治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处于"夹缝"中的农村社区普通村民在权力运作实践中只有被动地依附于各种精英及宗族势力.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阵痛期,充分尊重普通村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培育他们具有法治、民主、责任、契约等公民意识,构建一种国家、各种精英、普通村民之间权力协商互动的"共责体系",对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村庄"等新型社区中,如何将传统农村的管理体系纳入现代的城市管理体系,解决社区转型中政府权力与社区权力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派驻"工作站"等机构进入社区来协助社区的"过渡".深圳市A社区正是这样的尝试者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深圳市A社区这一案例来诠释政府权力与社区权力在社区转型中面临的冲突及原因,希望对我国的城市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分析陕西Y村政治精英权力变迁的过程可见,乡村政治精英权力的变迁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权力建立阶段——身份性权力、权力发展阶段——能力性权力、权力强化阶段——契约性权力,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导型权力的阶段性、各权力类型的相互依存性及角色转换和权力变迁的相互关联性。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体制的安排、资源配置方式、乡村经济结构的变革、政治精英个人因素等,其权力变迁与村庄发展相关,实践逻辑包括:规范政治精英的权力变迁,发挥它在村庄发展中的具体功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对乡村政治精英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8.
村庄共同体之困是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的最大困境,把分散的农民重新凝聚在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村庄共同体中,完成农民从身份、利益到情感的回归,不仅是破解农村治理困境的关键,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本文基于村庄共同体衰落的现实,试图从国家权力嵌入的角度,分析国家权力嵌入农村的历史经验和政治逻辑,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权力再嵌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国家权力在村庄共同体再建中扮演着价值引导者、制度供给者、利益调和者、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必须以法定渠道、民主对话姿态嵌入农村,不断提升国家的整合能力,以弥合农村治理的裂缝。  相似文献   

9.
被动城市化过程中的村庄权力格局与村干部角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有一种可称为“被动城市化”,即城市的扩张消解了原来的农村社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村委会掌握着土地资源的处置权而形成了强势村委会和弱势村民这样一种权力格局,并且村干部逐渐形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和村民产生分化,、权威或权力地位的合法性是村干部利益的保障,村干部通过对村庄选举的操控来实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以"新政"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构成了绅权"体制化"扩展的制度性基础。从旧制走向新制的乡绅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权力空间,由此生成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也在不断地蓄积。当清王朝作为制度意义上的革命对象被推翻后,现存社会的一切弊端就指向了绅士阶层。绅士阶层必将被国民革命和以后更为深入的革命风暴所席卷。"大革命"退潮之后,国民党放弃了"打倒劣绅"的政治诉求,转而选择制度重建路径实施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土地革命和"村选政治",以各级"劳模"和"群英"为主体的乡村新式权威逐渐控制了乡村政治生活,传统权威的政治影响力大幅消退。乡绅权势地位的最终退出,才真正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村民自治中,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基本上还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的国家主导型结构,但民间社会权力正在复兴,反映在村干部选举层面和村政管理中的表现有:一是聚居村落中家族宗族的影响和民间精英的影响与日俱增;二是乡村政治中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乡村治理的问题解析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悄然起步.自80年代起,国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其核心在于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权力结构,改变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社区公共权力由国家基层政权垄断的状况,引入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权,使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由国家基层政权转变为村民自治权.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可以说是推陈出新之作,该书从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中挖掘出可以理清近代中国农村的一条主线,以权力的文化网络为核心概念,围绕乡村中的各种文化网络,如宗族、宗教等典型标志,与权力,包括国家权力和乡村自身权力的结构的相互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刘刚 《东南学术》2008,(6):42-47
本文通过对一起农村土地纠纷案例的调查分析,认为乡村公共权力与权威缺失是当下农地纠纷频发的基础性宏观体制根源.因此,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应该把出发点放在重构乡村公共权力与权威上,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断出现的农地纠纷,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霆 《齐鲁学刊》2014,(2):143-146
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土地革命以后的乡村变革主要体现为旧式乡村势力与新兴政治代表之间的权力斗争。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将农村新旧权力之争转换为两条道路之争,这一叙事方式是为增强政治话语的真实性、有效性而对特定的生活素材做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这种叙事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乡村权力书写范式,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6.
吴业苗 《人文杂志》2020,(8):105-113
乡村传统共同体具有滕尼斯"天堂社区"的温馨,能为社区成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保护。然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乡村社区共同体受到非农化、市场化和城镇化三大压力冲击,出现不稳定、不确定等问题,一些共同体已经消失或面临解构。乡村共同体的衰落不利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影响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乡村共同体亟需再建。鉴于乡村治理精英缺乏和市场对共同体的敌意,国家需要政府以组织者、行动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推进乡村共同体再建,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中国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主要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下展开的,集中对乡村社区"权力结构"变迁、城市街区"权力结构"变迁以及"实践"(动态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三个层面进行了诸多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国家(政府)是铁板一块的或"同质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仍旧是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7,(4):117-120
关注乡村权力状况是新时期乡村小说一个贯穿性主题,包括四个方面: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与经济,官场权力游戏.它们有所关联,但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变,显示了文学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乡村权力的时代特征.同时表现了创作主体意识走向自觉的趋势.乡村小说的权力主题针对着乡村重要现实问题,体现了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桑坡作为一个以传统皮毛加工及伊斯兰信仰为特色的中原回族村庄 ,建国以来其村庄治理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较为典型的变迁期 :一是国家权力的控制性介入与文化断裂期 :二是国家权力的建设性介入与社区全面发展期 :三是在新的宏观社会背景下 ,社会组织力量竞争性互动与村治重建期。在这一过程中 ,国家权力、宗教权威、新经济权威这三种原在及新生的社区权威在错综复杂的相互矛盾和抗争中互动、融合、博弈、共生 ,以求最终实现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规制下的新村治的积极重建。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精英到村主任:中国村民选举与村级领导的继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演变。文章认为,村民选举为村庄的经济精英提供进入村级权力组织的机会与渠道。基于对浙江所做的经验研究之上,本文认为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实施十多年来已经改变了村庄权力继替的规则,村级权力组织的人员发生了变化,通过村民选举相当多的经济精英已经转向政治精英,成为村庄的政治精英,即发生从经济精英到政治管理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