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读了《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发表的张鸿奎同志的《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读书笔记)的文章后,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张同志商榷。 一、什么叫木器时代 或许是由于我对张同志所说的“关于木器时代的概念和意义”不理解,我总感到张同志对于“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认为木器和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提出: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修正以后的新的三分期理论,不仅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vcery Age),而且要把“石器时代”改为“木一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本文着重阐述“木石复合工具”。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与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几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一石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加上“陶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总之,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紧接着是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3.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同时产生的。也视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人类发展史的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范围里产生的。这种已成定论的观点并不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因而不是正确的观点。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生活在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人类——类人猿,亦即“人类的童年”,是原始社会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不存在真正的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而那时人类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可能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会有生产物质资  相似文献   

5.
雷恒军 《人文杂志》2006,45(4):110-115
国家权力或主权者的权力是霍布斯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否存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强弱则是霍布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标准。按照国家权力的存在或不存在,霍布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按照国家主权的强弱程度,霍布斯又将文明时代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国家政治权力在文明时代所经历的是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霍布斯的历史理论是其政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对霍布斯的历史理论缺乏系统的了解,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哲学家完全可能将本世纪看作是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激烈冲突的时代,这个时代因科技和市场的运作所呈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处于这样一个世纪相交的大变动时代,历史不可能如马修·阿诺尔德(Mattncw Anold)所说的那样,展示出“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是什么”的清晰画面。因而,20世纪由无数困扰不安的良知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所作的诊疗和体贴,无一不将我们的思考带到我们所据以生活  相似文献   

7.
当世纪之钟即将敲响的时候,人类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界所认识,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越来越被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笔者试从观念与实践两方面作一些浅释。一、从观念上正确把握是基础在市场经济日渐发展的条件下,科学技术更显得重要,更显示出了“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如何把握发挥其威力,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它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越和林菲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技术贸易》一文,颇有新意,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认为:“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对此,我认为是值得的商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于价值的源泉及其本质等基本范畴的理解问题。我们知道,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己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这种属性,其它任何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技术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陈越和林菲同志也可能认为,他们所讲的技术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形态近几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人们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说是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先这么明确地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五个阶段,而认为是三个形态.这三个社会形态,第一是“最初的社会形态”,或名“原生的社会形态”、“古代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或“史前社会”;第二是“第二大形态”,或名“次生的社会形态”,即“阶级对抗的社会”,或“文明时代”;第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这么说的:“人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和。知识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因素,是主体从事实践及认识的结果与精神工具。在哲学史上,康德在研究主体时,认为主体先天具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空)和“知性的纯粹概念和纯粹范畴”,这样,主体才能认识自在之物。康德把“先天范畴”作为主体的一个要素,这种观点虽是唯心的,但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思想,认为这些范畴是一种知识,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页)。但不是先天地包含在人类固有的理智中,而是意识长期发  相似文献   

11.
黄玉顺 《学术界》2022,(7):43-52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因此,“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种特殊主义的叙事,而是普遍主义的叙事;不是一个共时性概念,而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就其普遍性而论,作为归纳诸多不同民族历史的一种抽象,“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与“专制”的结合,它与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对应,既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前的封建制度,也不能简单对应于“周秦之变”以后的帝制。就其历时性而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就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形态和未来形态。根据儒家正义论的原理,寻求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广东历史学会一九六二年年会期間,考古学組曾討論“关于石器怎样发展到鉄器”的問題。戴裔煊教授在《石器怎样发展到鈇器?》的論文(載本刊1963年第1期)中,对这个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主要认为,由石器經銅器到鉄器的发展,这是人类生产工具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就个别地区、个别社会来說,在特殊的条件下,却出现特殊的规律。因为石器在制作上很簡单,是所有人类社会集团都能够自发地做得到的;用提炼得来的銅、青銅和鉄来制造金属器就不可能都是每个社会自发的独立发明。戴裔煊认为,在古代世界出现青銅器时代和鉄器时代,都是由一个中心首先发明輾轉传播到别个地区别个社会,由先而后,由近及远所引起。戴裔煊在論文中列举了历史資料,論証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器的几种特殊情况。他认为,由黑非洲的事例可以証明:在特殊的条件下,石器不一定要經过銅器然后发展到鉄器,冶鉄技术也不一定是炼銅技术的进一  相似文献   

13.
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一般把文字的产生、冶金术的发明、城邦或都市的出现看作是文明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又往往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 ,许多学者都认为文明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本文作者认为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生产性的生产———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的形成 ,这两种技能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类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 ,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 ,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术界多认为起源于黄帝时代。本文认为 ,“农业革命”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革命 ,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环。中华文明起源也一样 ,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分别从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来论证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论证炎帝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时代应该是炎帝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人生活在城邦中。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劳动的动物。  相似文献   

15.
吴炫在《文艺争鸣》1997年第1期撰文认为,由物质的增长和精神的下降这一停论所引发的历史乐观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争执,实际上是由历史进步论制造的割裂性思维投入历史观照的结果,其直接后果是既肢解了历史,又不可能为历史转型贡献有效的方法。用“中性”的立场去看自然、人类、文化与文明特质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会导致一个新的历史观的提出,即“历史不同论”。“不同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由于“不同”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通过“不同”双双显出对等地位。进一步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差异”之…  相似文献   

16.
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反思:大学亟需礼仪教育理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精神文明,然而它却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没有过去时代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是以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碰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恢复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是否可能?!答案各异,人言言殊。有的认为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历史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每一个新的时代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每一位新的历史学家不满足于对老的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就必须修改这些问题本身;而且——既然历史的思想是一条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去的河流——甚至于一位从事一般特  相似文献   

18.
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 ,产生了一个花花绿绿的“文化世界”。然而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也正如某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所说的那样 ,也是不确定的、多样化的 ,好像一个万花筒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林林总总的理解已将人们的视野搅得昏花缭乱。但是 ,不管怎样 ,这都未能遮掩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新的文化扩张这一本质。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空前扩张当代美国思想家F·杰姆逊认为 ,自从资产阶级革命以来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 ,形成了国家市场 ,这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代 ;第二阶段“是列宁所…  相似文献   

19.
一、史诗的产生与发展 史诗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阐述基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上的宏观考察,认为史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论述的那样:“……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页)另一方面,从  相似文献   

20.
把人类的结局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来进行专门研究,是今天的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也是惟有今天才能解决的问题。从认识上讲,探索人类的结局是形成完整的人类观、深入把握人类本质、正确的理解人类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所必需的;从实践上讲,是清楚地把握今日人类文明的实质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正确地走向今日人类困境并迈向新文明所必需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地探索人类的结局,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人类的认识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既包括专门科学的大量具体材料,又包括哲学发展所提供的一般理论背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