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中的特殊构成 ,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客观地讲 ,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合理的、科学的、理性的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而且大有上扬趋势。为此 ,“两课”教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心理、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倾向。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他们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手机依赖和面子消费动机研究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可以发现,总体上家庭经济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有更显著、直接的影响;但是在面子消费的问题上,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共同发挥作用,超过了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各自独立的影响。此外,城乡分化的制度因素以及对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分层以及社会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生鲜电商逐渐兴起,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多样的生鲜消费模式.受制于较低的消费能力及较小的生活活动范围,大学生生鲜消费习惯与其他消费者相比,其生鲜电商普及率不高.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消费主力,校园市场有引领社会青年市场发展方向的作用.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生鲜电商消费意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意愿与其他群体有何不同,对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AM2-IDT理论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生鲜电商消费意愿受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态度的直接影响,受感知易用性、个人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间接影响,且感知有用性和态度在其中起中介效应,其中感知信任、社会影响和个人创新性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与其他消费者之间差异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生鲜电商行业在大学校园市场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东西方多元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渗透与侵蚀,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消费文化领域。在这种大背景影响下,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凸显的社会价值认同与大学生健康消费行为相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健康消费观的回归,是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健康是人人关心的问题。“健康第一”是新世纪合格人才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当前大学生在身体、心理、道德等健康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解析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由“生物体育观”向“多维体育观”(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与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论述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经城 《南方论刊》2007,(3):104-105
本文着重阐述网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以及健康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等研究形式,分析论证网球运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心理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树立科学消费观: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占勇  刘学伶 《理论界》2007,(2):139-140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青年时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其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其消费行为存在着非理性化、消费结构不科学、消费心理不成熟等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这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对引导社会正确消费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对青年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的要求标准已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而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疾病、性格的弱化、恋爱观上的错误心理、入学以来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矛盾交织以及近年来社会上青少年的超前消费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等,都是困扰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除加强树立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外,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学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测试,在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同时,做好个别生的思想疏导,这一工作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