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说:"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潜规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是依照正常的规则,而是借助权力、金钱、关系、面子、人情等非规则的方式进行利益交换和权力博弈。当前,领导工作中潜规则的生成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而且破坏党内民主、恶化政  相似文献   

2.
潜规则何以在党内一些组织中大行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霞 《领导文萃》2007,(5):39-41
在党内有些人看来,党章规定只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宣传,而真正用来指导言行的是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矩”。这些“规矩”,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党内的关系,成为实际左右一些党组织内部状况的潜规则。党内一些人言行反差很大:说的不做,做的不说,成了人格分裂的两面人。在这些党组织内部,潜规则大行其道,而党章却被束之高阁,党内一些人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平下降,同志关系很不正常,正气不敌歪风。  相似文献   

3.
鲁振鸿 《领导文萃》2013,(7):128-130
早晨起床时,老婆说:"我昨晚梦见我被领导潜规则了。"我调戏了老婆一句:"你们领导开始喜欢水桶腰了?不过潜规则也没啥不好,当下混社会到处都是潜规则,你要习惯潜规则。"老婆气道:"哪天我真被潜规则了,有你哭的时候。"我倒是不以为然,呵呵一笑:"好啊,我还从来没被潜规则过呢,那你先尝尝鲜儿。"刚到单位,领导就把我叫进办公室谈话,并同时把我下调到分公司任职的坏消息告诉了我。"为什么是我?我可是老员工,我工作能力可在那里摆着了。"  相似文献   

4.
“潜规则”是一种腐败现象,它是社会毒瘤,其“病因”复杂,它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其表现多样,在党内和社会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功利性和同化性。“潜规则”盛行导致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破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铲除“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到对症下药和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站在客观角度分析激励"潜规则",不难发现它已如影随形地潜入各行各业,并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共同关注与深入探讨。激励"潜规则"虽然是一种非正式激励方式,但不可否认,在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独特的激励价值观已逐步被视为一种"组织文化",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就组织短期发展而言,干部激励"潜规则"能为干部带来工作成就感,提升工作满意度;但以战略发展眼光看待激励"潜规则",就会发现其存在巨大危害性,它不仅滋生了  相似文献   

6.
<正>潜规则的生命力就在于对企业的内外部运作发生作用。无论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领导者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运用潜规则来实现企业与个人的成功,能否成功驾御企业"潜规则"往往是他们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用人"潜规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再次严肃强调,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9.
<正>要全面治理潜规则,全力破除潜规则,祛除顽疾,激浊扬清,就要扎实走好"三步棋"。第一步:立规。要真正破除潜规则,就必须完善和明确明规则。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以刚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潜规则作为我国官场文化的一部分,是备受各级领导干部关注、群众热议的话题。然而,潜规则所处"只能做,不能说"的悬疑状态与"有人做,无人说"的神秘氛围并未因这种关注而根本改变。其实,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潜规则只是传统"官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提出"潜规则"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干部激励"潜规则",亦即在组织正式规定的各种激励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某些不成文的、一般人(局内人)难以或不愿明确概括但又获得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激励规则,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组织人的行为和现实的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张鸣 《领导文萃》2010,(23):82-84
<正>自打吴思先生发明"潜规则"这一名词以来,潜规则已经变成我们这个社会最流行的用语。这个词,不只做名词用,而且可以当动词用。在每个角落,这个词似乎都适用。  相似文献   

13.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14.
<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人与人的关系被扭曲、受污染,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司空见惯,五花八门的"关系学"大行其道,人们习惯找关系"摆平"、靠关系"搞定",人际关系被搞得歪东倒西、走形变样。然而,在正风反腐的大势下,曾经通行的"潜规则"开始不灵了,一度热门的"关系学"开始降温了。由此我们不妨深思,究竟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潜规则已侵入党内,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反映出用人腐败问题突出,违规用人问题普遍,买官卖官问题严重,干部用人制度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6.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3,(13):19-21
特权是存在于正常规则之外,是一种潜规则。"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掀开盖子,最怕被曝光。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光  相似文献   

17.
论秘书行业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潜规则”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先有演艺界潜规则,接着又出现足坛潜规则、教育界潜规则等等。“潜规则”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人还总结出了不同行业的各种潜规则。在对秘书行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本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秘书行业也存在许多“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客观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经验,作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的重要论断,站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任务,为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当前,党内基层民  相似文献   

19.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9,(2)
对于所谓的"潜规则",其内容谁都明白,它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还要厉害,谁不遵循这种"规则",谁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排斥、惩罚。所以,一般的企业都很惧怕这种"潜规则"。然而,你必须要学会它、"尊重"它,不然就根本进入不了你想进入的这个"圈"中,即便是进去也会发现自己无法生存,很快就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但是,"潜规则"迟早会被其他途径逼出真相。—黄苏/上海  相似文献   

20.
党内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打造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新高地,为党内监督建设提供了"功能-困境-出路"的分析框架。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可以运用"功能-困境-出路"的分析框架,对党内监督进行框架分析,运用党内监督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功能,针对党内监督面临的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抵制监督的困境,探寻党内监督多元化的出路,提高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