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田 《北京纪事》2013,(3):97-98
<正>遗留下来的老北京歌谣,除了在语言上体现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内容中也留下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与乐天向上的北京精神。如这首流传广泛的《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眼看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不仅概括了老北京人从腊月初八到过年时的整套民俗,而且还使用了数板  相似文献   

2.
过年(相声 )     
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甲过年好! 乙您好——啰嗦! 甲我怎么啰嗦啦? 乙问好有问三遍的吗? 甲我没有向你问好哇! 乙那你干吗一口一个过年好的? 甲我是说过年真好。乙闹了半天你是说你这个年过得好! 甲可不是吗?过年好,好热闹;穿新衣,戴新帽;走亲  相似文献   

3.
断爱近涅槃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相似文献   

4.
过年,历来被中国老百姓看成是生计的重头戏。过年,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企盼。不同年代,不同的过年方式,其间的变化,记录了经历者人生的轨迹,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路径。1934,1946,1958,1970,1982,1994……留下一串串狗年过年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三喜临门     
<正>一到农历的腊月,空气中骤然多了些年的味道。过年的气氛,也一日比一日浓,男女老少,都在谈论着过年的种种民俗趣事,那些常年在外挣钱的人,都在计划着回家过年。在外谋生是大事,挣钱追梦也是大事,回家过年,那无疑更是大事。在外打拼的男女犹如鸟儿一般,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他乡开始新的起点。现在开始又要过年了,他们又像大雁,  相似文献   

6.
任何舞蹈的存在,均会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现实环境的影响,留在舞蹈的具象上。临县伞头秧歌"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表演特点也不能脱离开这一规律。伞头的"歌"和伞头带领下的"舞"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最佳表达;伞头是承载"扭时不唱,唱时不扭"表演特点的关键人物;秧歌与宋舞之间的承启关系又进一步印证着"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临县伞头秧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正>久居在城市里,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我几乎感觉不到一点过年的味道,只知道窗外多了一点鞭炮的声音,看见街面两旁不少商店关了门,有的贴上春联,挂上红灯笼,才知道过年了。而在乡下过年吃年夜饭铁定在大年除夕当天,可在城里的年夜饭不少是提前吃的,有的安排在大  相似文献   

8.
放鞭炮     
我最愿意过年,过年就可以放鞭炮,而放鞭炮则是我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事情。一想到过年时那喜庆、祥和的气氛,一想到过年时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情景,我的心里便乐开了花。去年过年,我们放鞭炮还"放"出了许多新花样,想想,真让人既开心又快乐。除夕夜,小胖、大牛,还有张顺等,我们五六个小伙伴来到院子里,兴高采烈地一起放鞭炮。  相似文献   

9.
跟踪老板过年的行动,是在本刊为迎接新千年而举行的一次聚会上策划的。题目的提出,是本刊理事会理事长李博伦先生。话题由过年而起,李老板感慨由衷,说你们刊物真应该写一篇《老板过年》,我给你们提供素材,你们写。别以为老板过年只是山珍海味、夜夜笙歌,我对这圈儿熟透了,真是“大有大的难处“,赚钱的,没赚钱的,欠债的,讨债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思都有!……李老板随便讲了几个故事,大伙儿便拍案叫绝。本刊编辑部认为,这么好的题目不能不好好策划一下,顺着李老板的话题说下去,便有了本次“记者跟踪直击“行动的安排。衮衮诸公,谁没有几个老板朋友?索性聘几个记者,一个跟踪一个老板,事先说好:真人真事,秉笔直书;真名隐去,免涉官司。预留版面,年后结稿。择其有趣者刊出,以飨读者。本来还设想的栏目有:穷人过年跟踪直击、文人过年跟踪直击、艺人过年跟踪直击等等,因人力所限,只好留待来年。本刊编辑部对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允许“跟踪“、坦诚合作的老板们、朋友们谨致由衷谢意,并祝诸公龙马精神、龙年好运。  相似文献   

10.
王祖远 《社区》2010,(5):40-40
人人都喜欢过年。过年对于我是最快乐的了;只有这几天,可以光明正大地又吃、又喝、又玩、又乐,什么事也不做!  相似文献   

11.
年味儿     
过年,讲究有年味儿。什么是年味儿?年有味道吗?当然有。
  所谓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过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氛围装点,有人们忙着回家、忙着买年货的过节心气儿,更有飘逸在城市大街小巷过年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过年,要的就是一份喜庆,让家呈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意味。说到喜庆祥和,过年时家居的装饰是万万不可少的,这不,每年过年的时候,有心的市民都会买上几幅年画,捎上几盆花木,从门里到门外,从客厅到厨房,把家中的角角落落都装饰一番,过年的喜庆气氛就出来了。东西买回来了,究竟如何装饰才能让家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呢?以下介绍一些实用的招数。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新年     
儿时,过年是一年中最盼望最高兴的时刻,只有过年才会有盼望已久的新衣裳,才会得到一笔十分"可观"的小收入,才能吃上香喷喷的佳肴……上学后,仍向往过新年,喜欢那二十几天的寒假;喜欢那充溢着友情的精美贺卡;喜欢那浓浓的节日气氛。那些日子,我们只管尽情疯吃疯玩,什么事都由母亲安排。尤其春节晚会更是我们年年不可  相似文献   

14.
年与关     
“年关”一词常指阴历年底。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帐,欠债的人过年就像过关一样,故称年底为“年关”。仅就生活而言,现在再把过年视为过“关”的人可谓稀矣。但从另一些方面看,过年仍然是对某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15.
过了元旦,年,一天天向我们走近;年味,一天天浓了起来。回忆我这一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其中的几个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儿时过年对于从小生长在太行山上贫苦农民家里的我,过年是最快乐的节日,能穿新衣、吃好饭。六岁那年,父亲刚刚去逝,大年初一吃罢饺子,  相似文献   

16.
可乐说法     
状态说话一副忧伤的样子;消费一副朴素的样子;上班一副廉政的样子;吃喝一副过年的样子;回家一副瘪三的样子。——网上流传的“最讨厌的男人”尊容学者看文凭,作家看数字,小姐  相似文献   

17.
<正>http://suntoyou.goiee.com过年了,忙得不可开交。突然在想,为什么过年前要这么忙呢?这么忙是好还是坏?会议一次次开,方案一次次讨论,真的非常需要这些吗?会议太多,多到影响了一些日常工作,可是这些会议涉及到企业的大方向,所以尽管影响日常工作还得参加,因为这是更重要的事,虽然有紧急的事,也得让位于重要的事。  相似文献   

18.
过年的禁忌     
《社区》2008,(24)
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在过年期间,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吉祥",期盼在来年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外迁和回流     
正临近过年,朋友圈里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条公号的文章《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如今只能算放假》,好友在转发时评论道:哪有什么"年",不过就是和小伙伴们说,"下周见",况且还有各种"说见就见"。看到这条朋友圈内容的时,我会心一笑,深表认同。于我而言,过年也只是一个具有时间坐标意义上的假期,和假期天数相同的国庆节相比,无非是增加一些"吃吃喝喝"的聚餐,过年纯粹是多吃几顿的长假。  相似文献   

20.
过年琐忆     
木艮 《老友》2008,(2):23-23
人们常说"小孩子盼过年"。我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过来人,深深感到两个社会的不同。解放前,兵匪成灾,民不聊生,穷人家小孩子盼过年,无非是企望能穿件新衣服、吃顿饱饭而已。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生产恢复发展了,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提高了,小孩子过年才真正有了"盼头",而且一年比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