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四季轮转有周期,人的衰老也有周期.这个周期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医肯定,《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 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即女子的生理状况每隔7年会发生一次明显的改变,男子是每隔8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人们可以按照这个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男子与女子的发育节律相差1年,随着年龄增长,相差越来越多,这种生命节律,对发育、生育都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三 《优雅》2014,(11)
那个大大咧咧的戚薇不但结婚了,新郎还是男神级的美籍韩国欧巴李承铉!这生生是在上演现实版的“女汉子也有春天”么?
  有一种魅力叫做“反差萌”,戚薇的这门功夫可谓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年通过选秀节目出道的成都小女生明明有一张清纯可爱的校花脸,中气十足的嗓音和心直口快的发言在迅速凝聚人气的同时,也为她赢得了“7哥”这个略带讽意的封号。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上车,男士要为女士打开车门;进电梯,要让女士先进等。 男娶女嫁,是人之常情,但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的朱南卡保族却是“女娶男嫁”。他们看来,女人是一家之长。  相似文献   

4.
杨小敏 《甘肃社会科学》2003,(2):108-110,114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一部关于女子行为规范方面的书。这部书反映了她们对妇女家庭角色的伦理定位 ,是唐代后期知识女性家庭伦理思想的缩影。透过它 ,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女子教育、唐代后期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唐代政治的某些情况。其中的有些内容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窗爱  金喜在 《兰州学刊》2011,(10):217-219
由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用人单位及女大学生本身等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文章从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两个主体视角,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等,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经济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女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则呈现“弱势”。这既有高等教育的问题,也有传统社会环境的因素,还有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提升我省女大学生就业力水平,需要建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与其政治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高丽贡女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在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习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文化价值观,既是蒙古贵族采用贡女制度来体现蒙元帝国对高丽王国控制的重要原因,又是该制度在元代得以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蒙古族的女性观念为大量纳娶、使用高丽女性提供了心理基础;高丽贡女制度的存续,既是蒙元政治、军事强权的产物,也体现出蒙古贵族对高丽民族文化的认同。高丽文化观念中的"事大"思想,是高丽贡女制度得以推行并发展的内部条件;高丽女性的文化与人格魅力,是高丽女风行于元朝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文化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 ,有这样一类现象 :女主人公的形象总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突出、动人 ,而且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男权中心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寻找原因 ,发现这是古人的“恋阴”情结所致  相似文献   

9.
一个多年争论的问题太平天国曾否开过“女科”事,是太平天国史上一个多年争论的问题。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增订本)两书,对该问题都着重研究。最近徐川一、周也夫撰文《太平天国‘曾开过女科’吗? 》,又提出与新版《辞海》编者商榷。我回顾对这问题四十年探索的经过。最初误信汪堃《盾鼻随闻录》和沈懋良《江南春梦庵笔记》两书,把他们捏加的部份,写在《太平天国史稿》上。到一九五一年,我考出这两部书的问题,在《太平天国史料里的第一部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一文里提出看法: “《盾鼻随闻录》所记太平天国开女科举及女状元榜眼探花姓名一事,是十分可疑的,大概就是汪堃捏造的”,《江南春梦庵笔记》更是“进一步虚上加虚,假中更假”。商衍鎏先生自述他的论证是从我这一个看法“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得来的。我读郦纯先生的论证,知他也是从我这个看法来的。但是,我本人在两年后,因看到新史料对这个看法已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见《诗经·豳风·七月》。解者或曰是采桑女“感事苦”而悲,如“毛传”;或曰是女为“思男”、“欲嫁”而悲,如“郑笺”;或折中以上二说,“疏不破注”,如“孔疏”;或曰是“贵家大族许嫁之女”因“远其父母”而悲,如朱熹。王力《古代汉语》认为这是采桑女“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而悲,则又是今天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笔者以为,上述诸说均未能尽解其意。在这句诗中有二个关键词语:“公子”、“归”。“公子”一词在先秦时代的含义,不仅包括公的儿子,也包括公的女儿。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孔颖达疏:“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云:“公子,谓公之女。”其说同。“殆及公子同归”中的“公子”,实指公之女而言。至于另一关键词“归”,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要树立性别意识,从立法上进一步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各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夏永华 《云梦学刊》2007,28(2):87-89
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应从多方面着手。家庭的亲情滋养是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石,学校的教育牵引是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国家的法律制度是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金庸的小说中 ,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男多女”模式 ,这个模式既是男权意识的流露和体现 ,又是丰富、复杂的人性的折射 ;既有着作家“白日梦”的因素 ,也满足了读者“男人的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唐后期,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俩写出了教导女人如何“从人”的女教经典《女论语》,但她们自己却为“扬名显亲”而终生未嫁。《女论语》所标举的价值取向与其作者人生实践之间的背离,包含着女性个体成就需求与传统伦理角色要求、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近代女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个大变动时期,曾有一批妇女挣脱“三从四德”的封建枷索,一改弱质裙钗之旧貌,英姿勃发地投入革命洪流,使沉沉女界熠熠生辉。这些妇女主要是近代爱国女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当人类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发现,男性在许多方面的优势正受到女性越来越强有力的、甚至决定性的挑战。 最令人信服的应当说是体能方面。在不少竞技项目中,女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已经越来越接近男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天河区黄村隐藏着珠三角最大的"自梳女"群落,这个不到5000人的城中村内,至今仍有20名自梳女,平均年龄超过75岁,年龄最高者已过90岁。本小组以黄村街道江夏社区为例,了解当地"自梳女"的聚集原因、生活现状、精神状况以及养老问题。采用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存现状以及与其相关的养老保障体系,力争为这少数仅存的在特定历史背景存留下来的特殊群体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当前自梳女的生活现状,极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不婚族"未来的老年生活的缩影,同时笔者的研究也可以对我们未来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制度管理、人文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艳红 《理论界》2007,(12):187-18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当代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期望以及职业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择业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人无业就”与“有业无人就”现象并存。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评价自己,调整择业标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出就业困境,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的女馆制度措施只是战时特殊时期的附属产物,是战时不得不采取的特殊政策,而非当权者的根本目的.这种政策虽然也起到过一定程度保护妇女的作用,但事实上,女馆制度的实施有违人伦,造成了众多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难以挽回的后果,使广大妇女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其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并未得到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20.
军市与女市     
翟麦玲 《学术研究》2004,(3):132-132
军市与女市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很少出现,而且很少有史家或学者对之论述.近代学者王书奴在研究中国古代营伎时首次将军市与女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古代的军市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女市,是设在军中的女色交易市场.(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37、41、42页)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