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几个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这一目标测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以上,才能确保目标如期实现。可现在快到年底了,怎么没有一点儿涨工资的信息?据我所知,朋友们提的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将其"晒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一飞 《经营管理者》2013,(9X):232-232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要翻一番,这是党中央对全面小康社会解释的一次更新,也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非我国原创,20世纪60年代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增长,解决国内社会关系紧张、内需不足等诸多问题,在1960年12月宣布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和日本当时类似的经济局面,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如何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接地气的政策,少走弯路,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2,(17):31-31
在南京的“十二五”蓝图中,与老百姓“钱袋子”关系最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2011年8月24日,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和“农村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按照两项计划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南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6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4.
预期:增收目标普遍高于GDP 十八大开局之年,地方版"收入倍增计划"正式开启.根据对各地市级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工作会议等公开信息整理,多个省市在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而且不少省市设定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目标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5.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令国人欣喜的人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为走向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人民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缓解税收负担焦虑是关键但人们更关心切身的感受,百姓想知道怎样实现倍增,对自己是倍增还是被增?在这个话题中,个税问题很受关注.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令国人欣喜的人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为走向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人民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缓解税收负担焦虑是关键但人们更关心切身的感受,百姓想知道怎样实现倍增,对自己是"倍增"还是"被增"?在这个话题中,个税问题很受关注。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税收常被称为痛苦指标。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痛苦也是快乐的"源泉"。如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7):18-19
为促进农民快速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6月4日,陕西省政府印发由省发改委牵头,省农业厅、省住建厅等26个省级部门参与编制的《陕西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按照《规划》,陕西省将进行三大发展布局;从今年起,按照“四化同步”要求,陕西将落实五项任务,同时陕西还将实施十大行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3,(2):28-31
“2012年,前11个月新增就业1202万人,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预算达12287亿元,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5%,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预算达21984亿元……”。《人民日报》推出的“年终形势评述”系列报道专稿,在民生领域着墨较多,涉及就业、农民增收、教育、流动人口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等。盘点2012年民生领域账本,看民众如何得实惠,经济社会如何在惠民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3,(10):28-29
2013年2月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称,"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也就是说,2020年将成为全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地区)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的最后期限。  相似文献   

10.
徐浩程 《决策》2011,(6):40-42
将“十二五”期间的着力点放在“扩中”上,将之作为收入倍增的核心还不太现实,“十二五”期间重点还是要提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我国平均消费倾向、基尼系数及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平均消费倾向进行实证研究。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差距、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实证结果看,无论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平均消费倾向都是有较为显著地负向影响,且其长期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月河 《经营管理者》2012,(24):115+105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许久以来消费都是短板,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安排出了问题,以致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连续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居民的消费率缓慢下降的三下降趋势,进而使消费未能更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洞察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居民收倍增目标及策略,对于改变这一局面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鸣 《经理人》2010,(7):70-71
“为谁”的问题是我的一个心路发展历程,企业家的境界是一点点提升起来的。刚刚做企业的时候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家,说到底是为自己找一个更加光明的发展前途。后来这种世界观发生了转向,即为消费者、为合作伙伴、为社会、为一切的共赢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位公司老总说过这样一句话:“再先进的技术也要由市场认可,没有市场的产品创新没法研究。”的确如此,产品创新必须面对市场。有家规模较大的电器公司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出了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投向市场后却销量很小,公司为此蒙受了巨大损失,该产品也不得不停产。而另外一家小商品企业根据同类产品的使用缺陷,稍加改进后却畅销市场,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何高技术创新费力不讨好,而简单的功能改进却大受欢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是因为后者虽说技术含量小,但使用起来却很方便。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5,(11):48-48
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搞起了“光彩工程”,“靓丽工程”,由建筑轮廓灯发展到局部泛光照明,再到全面泛光照明,最后发展到“内光外透”,一幢幢高层建筑灯火通明,形成了一座座人造“不夜城”,呈现出“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的攀比之风。根据上海市照明协会调查,上海夜空的亮度已经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100多倍。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企业管理者甚至专家都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混为一谈,甚至有的书里也这样定义:"人力资源,亦称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这是肯定不对的."资源"怎能等于"资本"呢? 一是概念不同.资源以数量体现,资本以价值体现.资源,是企业、国家等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本,是出资人对企业投资的一种形式,亦称所有者权益. 人力资源,亦称劳动力资源,属资源范畴,是一个包含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的概念.人力资本,属资本范畴,主要是一个质量概念,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诚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政府作为"守夜人"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不可袖手旁观,只有"双手"互动,弥补市场失灵,防范和化解风险,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官话≠官腔     
所谓"官话",是相对于民话而存在的语言.一般是指观点正确,但无实质性内容的大话、空话、套话.官话空洞无物,却往往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其内容规范严谨,不容易出错,而且讲起来显得优越高贵,派头十足,政治保险系数高.  相似文献   

19.
速度≠泡沫     
什么叫做快 ?怎样才能快 ?学问大矣 !请看一例 :成立20年来从未出现过“豆腐渣工程”的中建六局二公司 ,2000年元月在完成天津金融大厦工程中坚持科学施工 ,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项鲁班奖。但 ,最初这家公司并不被看好。二公司承建这座36层结构复杂的工程 ,不仅在国内首次实施了140米超高层建筑石材无框干挂技术 ,而且坚持一贯的科学施工。开始 ,甲方曾一味要求他们加快 ,但他们认为盲目赶进度只会使工程受损 ,依旧以小时为单位调控各工序的进展。同时 ,坚持请权力分立的监理部门逐项实行质量跟踪检查 ,确保内控标准。关键部门一律…  相似文献   

20.
名牌≠高价     
<正> 名牌是市场的骄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有了名牌,就拥有了市场。拥有了财富、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是一座“丰碑”,所以众多消费者都在追求名牌:吃名牌、喝名牌、穿名牌、用名牌,都以拥有名牌产品为乐为荣。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名牌产品(商品)中常常遇到一个使人困惑不解的现实:名牌就应是高价吗?这里,笔者不妨举一个例子。国内某服装厂生产的一种西服,一开始售价100多元一套,由于质价相称,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