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伦理起源于人类对某些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对个体生命终有一死之命运的反思,亦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焦虑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面对死亡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如果没有人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人就不会去敬畏与自身生命攸关的事物或力量,也不会在敬畏感的基础上形成最初的“道德”或“善”。这种“道德”或“善”,亦即“敬畏伦理”。“敬畏伦理”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神秘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畏伦理是人类自我立法的道德基点。  相似文献   

2.
和谐伦理是人类伦理智慧不断升华的结晶,是伦理的至高境界,是调节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共兴共荣的理念和价值标准。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蕴涵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它包括养心致诚的身心和谐、天人相分的人与自然和谐、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彰显了荀子对传统天人关系的拷问与反思,对人类生存方式的焦虑与探求,也为当下人走出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泥沼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3.
佛教"众生"概念及其生态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 《学术研究》2007,(12):35-40
"众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述了佛教关于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在它的视野中,人类与其他的生命物种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切"众生平等"。而佛教的一系列戒律便是这一"众生平等"的具体落实。从今天的生态伦理角度来看,这种戒律实际上建立起了一种敬畏生命、善待万物的生活方式。这与西方思想中以居高临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心态来看待、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关系导致的结果不同,至少佛教的思想与实践起到了平衡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对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环境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群思想独具特色。群具有多层意蕴:群是人类理性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表现,是人的社会性生命的力量集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君者能群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群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社会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在其视域中 ,人是万物的尺度。生态伦理不能归结为现代社会伦理 ,也不能镶嵌在它的理论框架之中。生态伦理应奠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非人自然物之价值和权利的理解。就此而言 ,生态伦理的确立不仅要求伦理学的革命 ,而且要求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革命。仅当人类的道德思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之后 ,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才能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荀子哲学中的"他人"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分"的论述中。一方面,他通过"天人之分",将人从神秘化之"天"中分离出来,凸显了个体的独立存在与价值,在确保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他人"以个体的独立性。"他人"对于"我"也是独立的,不能被同一化,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自然成为荀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荀子通过人类社会的"明分使群",超越孔孟儒学中"我"对"他人"道德伦理示范的单向维度,提出了具有现代"他人"思想内涵的"我"与"他人"各尽其职、和合相宜的伦理思想。荀子的"他人"思想对于消融当下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特定领域,更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人类需要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道家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之环境伦理的自然观思想,培育公民善待自然之界与域的生态观念。要将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就需要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界与域。敬畏生态意识中对边界的限定,界在自然,域在地球。形塑边界有度而又善于追求一种自然系统整体化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创造思想基础。道家自然观之于界与域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围绕着当今世界国家公园建设状况展开以此为凭鉴的环境伦理思考,让人类身处于环境又融入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成为保护式建设国家公园的观念准则。  相似文献   

8.
论敬畏     
《东岳论丛》2016,(3):158-163
敬畏与其说是一种意识,毋宁说是一种伦理,它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基础的有限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神圣性对象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约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敬畏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基础,又是人与社会共融的道德根基,还是人对自身超越的精神源泉。传统社会的敬畏来自于共同体一元化的"神圣本体",现代社会的敬畏来源于多元化主体的"实践理性",而在中国社会敬畏伦理日益丧失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清理敬畏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性伦理"是维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柯的视域中,"诗性伦理"根源于早期人类的"敬畏天帝"混沌意识;营构"理性之德性"是维柯"诗性伦理"的核心所在;而希翼人类社会挣脱野蛮粗俗的牢笼,走向虔诚至善人伦之路,是维柯诗性伦理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儒家伦理可谓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儒家仁学,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一种对"人类中心论"的超越,也赋予中国文化浓郁的人文情愫,它体现了先哲的智慧,也构成我们应对现代生态挑战时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