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6年9月,清朝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一时间,国内立宪派大为活跃,上海、江浙、两湖及广东地区的立宪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颇有特色,对广东地区的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运动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但过去出版的有关专著,对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或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者把它与广东的另一个以商人为主的立宪团体——粤商自治会混为一谈.本文拟根据清末广东办宪政的有关文献、报刊,特别是自治研究社出版的《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资料,对自治研究社的成员、宗旨、活动、影响及其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了解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新动向以及广东地区立宪运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了"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晚清政府开始了从传统专制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化,并希望通过立宪来解决执政危机。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晚清政府立宪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立宪缺乏根基从根本上决定了晚清政府立宪的失败;晚清政府的专制制度危机已经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来解决时代的挑战;晚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决定了满清权贵无法接受立宪的成功;晚清政府合法性的丧失已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力量以完成立宪。  相似文献   

3.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4月22日下午3时,正在芦山县龙门乡地震灾区搬运矿泉水的河北保定62岁救灾老人吴和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如果群众需要,我就留下来,等他们都安置好了,我再回保定。"这已是吴和春第7次义务参加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据了解,4月20日,吴和春老人正在云南彝良洛泽河镇地震灾区。自2012年9月彝良发生5.7级地震至  相似文献   

5.
亚洲家具业的盛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9月11日-14日,将于浦东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展!本届展会在上届的基础上新增了3.5万平米的浦西展场——"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上海吉盛伟邦虹桥国际家具博览中心"。由此展会总面积达22万平米,比去年净增40%,参展企业超过1.500家,预计观众可达80.000以上。作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上海每年接纳国际展览会上百个,可是像"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这样拥有22万平米的展览面积,设立浦西浦东2大展场,4大  相似文献   

6.
俄国历史上最大的自由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很少为人们关注.1920年12月21日,原立宪民主党的领袖米留可夫代表侨居国外的立宪民主党巴黎小组做了一个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克里木灾难后怎么办?>,由此产生了不同于立宪民主党人传统的反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新策略",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纷争以及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 《南都学坛》2011,31(6):91-95
宪法是一国根本大法,功能上负有统一整体法秩序的作用,一国治乱兴衰与宪法之优劣有重要的关系。由于财政对一国而言极端重要,故各国宪法大都花费较多的篇幅规定基本财政事项。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立宪问题上存在内容粗疏、规范方式散乱、条款涉及范围狭窄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财政立宪,就必须做到坚持"公平、正义"的前提预设,确立控制征税规模的立宪核心,立宪过程遵守程序的正义。针对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财政立宪宜采取分散集中的模式,以财政民主主义,健全财政主义和适正管理、营运主义为原则来指导完善财政立宪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存有许多不公正的认识,妨碍了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清末"预备立宪"的种种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重新评价清末立宪的历史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恩宝 《中华魂》2012,(22):7-9
联络朝鲜革命者除了创作各种抗日宣传画,韩乐然还积极参加"东总"的各种活动。1938年3月20日,"东总"召开追悼东北抗日救亡阵亡将士大会;8月13日,纪念上海"八一三"抗日火炬游行;9月18日,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大游行,韩乐然不仅自己参加,还联络一些朝鲜抗日团体参加。由于共同的抗日救亡、反对共同敌人的历史使命,韩乐然在武汉时,又结识了一批朝鲜革命者和爱国主义者。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官方开始公开支持朝鲜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1858—1927)不仅是“托古改制”的行家,也是“仿洋改制”的里手。他自1888年首次上书光绪皇帝,直至1927年病逝,始终坚持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可以说,立宪是康有为后半生矢志追求的目标,立宪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史学界重视他所说的“择法俄、日以定国是”,但对他“屡引法国大革命为鉴”论述不详。本文拟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大势角度,对康有为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在宪法权利体系中主要是作为社会经济权利存在的。通过系统考察世界55部成文宪法规定,劳动权立宪多是以规定其国家保护义务内容为中心。在具体立宪形式上,各国劳动权及其立宪保护义务多是处于宪法基本国策及基本权利章节中,其宪法效力主要表现为弱意义上的"宪法委托"。在立宪内容上,多数国家均是选择性规定劳动就业保护、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特殊群体保护以及休息权等部分内容。虽然相较于域外多数国家宪法以及国际人权公约规定,我国劳动权立宪规定已表现得较为完备,但作为一种发展性需求,其在宪法制度空间中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清末立宪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是对两千年来专制政体的否定,其主流意义值得肯定。"立宪"之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难产,表明不具备根基的"立宪"无法逃脱最终失败的命运;暴力革命不一定总能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亦不能借此一蹴而就地实现宪政。宪政之根基在于建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只有期待其茁壮成长,构建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才能为宪政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根基,提供不懈的动力。这或许是清末立宪给予我们的深刻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相对于石家庄具有区位优势,石家庄相对于保定具有省会优势。两个城市只有进行融合发展,在京津南侧形成"双核"城市格局,才能够更好地与京津互动。在"石家庄—保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将涿州、高碑店、保定、定州、正定、石家庄串联起来,在京津南侧形成"石家庄—保定"城市带。城市带中,"石家庄—保定"为主轴,西侧副轴是将唐县、曲阳、行唐整合在一起,东侧副轴是将博野、安国、无极等整合在一起。要通过构造三角形方式,将主轴与副轴整合在一起,让定州在"石家庄—保定"间发挥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这样,石家庄与保定可实现同步城市化,并推进京津南侧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旧中国立宪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苏联以及其他各国的立宪成果,从立宪主体、立宪程序、立宪内容和立宪结构等方面树立了科学立宪理念。并以这种科学立宪理念为指导,领导人民制定了1954年宪法。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立宪理念,对于党依宪执政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9月1 7日,在由上海市教委召开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上海至交人才交流公司揭牌,公司总经理、本刊主编项秉健作了题为《大平台、大市场、大服务》的发言。 公司背景 上海至交人才交流公司是在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将以江泽民  相似文献   

16.
9月10日"教师节"前夕,我们特别留意了有关教师岗位的职业体验请求,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傅沁佳有幸成为本期的幸运读者。在《上海托幼》杂志编辑部的协助下,我们于8月底来到了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作为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优秀园长,该园园长尤丽娜成为本次"职业体验日"活动的带教老师。"职业体验"归来,傅沁佳由衷地说道——  相似文献   

17.
立宪意见的不一致既有可能源于立宪利益的不一致,也有可能源于立宪理念的不一致。如果规则选择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利益上的分歧,那么达成宪政同意显然就是一个妥协问题,但如果反映的是理念上的分歧,那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显然涉及"真值判断"。布坎南与范伯格的这一深刻洞见对当下中国经济立宪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修正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宪政经济规范功用与目的的某些偏见,更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变革与完善指明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立宪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宪是法律制定的至为重要的活动,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宪政历史,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为对立宪活动加以总结,为日后立宪进行预测,本文试图从不同历史时期立宪活动不同的侧重点为出发点,论述人类立宪活动的规律,且对已经历过的立宪活动总结为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而未来不久将进入知识立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宣统三年辛亥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日,赴苏州。诣程中丞,并与杨杏城遇,述予昔年在沪语曰:“亟求立宪,非以救亡,立宪国之亡,其人民受祸或轻于专制国之亡耳!”呜呼!世人知予言之痛耶![笺注]程中丞,指程德全,字雪楼,时为江苏巡抚。杨士琦,字杏城。三月二十九日,至沪。四月五日,移寓竹君处。[笺注]竹君,赵风昌,盛宣怀幕客,时寓上海。八日,晚十时回寓帐房,以觅上书稿也。九日,仍寓竹君处。[笺注]张謇《啬翁自订年谱》云:宣统三年四月,“政府以海陆军政权及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