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83年9月3日,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从耶鲁到伦敦访问时,不幸因病逝世.这使国际科学史学会失去了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会员.普赖斯1922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在1942年和1946年,他分别获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他获得剑桥大学科学史哲学博士学位.在生命的最后24年,他几乎都是在美国渡过的,1980年终于取得美国国籍.他的科学活动,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实际上可以说,普赖  相似文献   

2.
在打击“六害”斗争中,一种为嫖娼卖淫活动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人日益引起人们的意,人们把他们称为“皮条客”,对此违法犯罪行为叫“拉皮条”。根据在西安市收容管教所对174份问卷的统计,在129名女收容人员中,第一次卖淫经过皮条客介绍的17人,占13.18%;在45名男收容人员中,第一次嫖宿有人介绍的12人,占26.67%。而在55例嫖娼卖淫案件中,有“皮条客”参于就有15件,占  相似文献   

3.
D.普赖斯是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教授,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1983年9月3日在伦敦逝世,享年61岁。普赖斯于1922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亲均为外籍犹太人,父亲是裁缝兼小商人,母亲是歌唱家。为了永远纪念他母亲的姓氏,德里克于1950年在其姓前加上了de.索利亚。普赖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最有创造性的学者。他一生几乎总是独自从事研究,偶尔与人合作。他没有上过大学,但也从来没有荒废时光。他主要靠自学,自己寻  相似文献   

4.
<正>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于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孔子的儒家学派的人。孔子讲“仁”和“爱人”,但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因此爱也有等差。墨子反对这种有等差的爱,主张应该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他把这种无差别的爱叫“兼爱”,其对立面是“别”。但爱本身也只是一个形式,爱还必须有内容,爱的内容就是“利”。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社会工作者眼中的现实请看以下情形,你或许不会相信,这是最富有的美国能出现的事情:据报道:目前,在美国中小学中,每12秒就有一个孩子辍学,每13秒就有一个孩子被虐待,每26秒就有一个孩子离家出走,每9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因吸毒而被收容,每4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因醉酒开  相似文献   

6.
“歧机”在日语中叫“差别”。而在今天日本,越来越多外国人纷纷抱怨受到了“差别”。即便是美国人,有此感觉的也大有人在,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出生的“大相扑”小井。他早在1984年升任二级大力士时就发牢骚说,“如果不是美国人,他早升上了一级大力士。”此话一度震动了美国传媒,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不过后来小井负了伤,战绩每况念下,日本人于是对他的批评不屑一顾。最近,这名优秀的异国相朴手在退休时,又一次谴责:日本在最近10多年来并未作出多少努力来改变对外国人的态度,“差别”现象有增无减。至于来自亚洲邻近国…  相似文献   

7.
“科学界并不缺少黄西一个,但站在美国舞台上讲笑话的中国人却从未有过。”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缺乏不懈的努力,“中立”一词失去了往日的政治色彩。北约的政治家们对其充满着敌意。杜勒斯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说过,“中立是一种不道义、缺乏远见”的见识。早在美国人结束中立组织,中立国家最初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时,简·柯克帕特里克夫人就宣称:“谁不跟我们站在一起,就让他见鬼去!。”现在,这一阴云仍未消散,我们看到,尽管西欧的自由国家并未加入美国的同盟,可它们还是美国保护伞下的“自由骑士。”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上海市某建筑工程队有个泥水工俞增强,含着热泪告诉人们:“如今,我总算站起来了,可以过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两年前,俞增强按照政策从农村上调,被分配到这个工程队工作。他憨厚、力气大,只知埋头干活,不善辞令。他所在班的班长潘巧龙见他老实可欺,先是在班里一般地作弄他,逐渐发展到肆意侮辱、殴打,随心所欲地把他当“奴才”使唤、欺压。在上班时,他存心将大便拉在房间里,然后逼俞将地上大便用双手捧走,说是让俞“体验生活”;在班组里,他强行剥下俞的裤子,肆意作弄;在劳动时,他稍不称心,就用千斤顶的摇杆打俞,直至伤痕累累;每逢休息日,他迫令俞上他家作“苦力”,故意有自来水不用,要俞  相似文献   

10.
王皎  李菁 《东西南北》2013,(17):58-60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易中天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巨大空间的挤压下,他看起来个头甚至比女主持还小。他特意理短了头发,特意不穿前几年在百家讲坛上那种标志性的唐装。衬衫,西裤,皮鞋。总之。他是“新青年”。有女学生站起来提问,“我想问易老先生一个问题。”他马上打断,“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他接着发挥.“东方人总是以老为尊,如果我是西方人,凭你这句我就可以拂袖而去。连战参加台湾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问应该怎么称呼他,连战说,就叫我战哥吧。”  相似文献   

11.
求索:收容遣送时期,建立救助与管理并举的模式. 2000年上命伊始,荣道清站长就提出了"以作为求地位,以形象求发展"的理念.当时正值收容遣送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收容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荣站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告诉全站职工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是收容站成立的最终目的,现在是,将来也是.只有把民政的本质工作做好,才能不断地"以作为求地位,以形象求发展".为此,成都市收容遣送站实行管理与救助并举的模式,全站分为两个管理区.第二管理区做好收容遣送工作;第一管理区分为三大块: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民政救助中心、寻人服务中心.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负责对流浪儿童实施救助保护,民政救助中心负责对收容对象中的老人、残疾人及流浪乞讨人员开展救助,寻人服务中心为痴呆傻、走失的老人、儿童等寻找亲人.  相似文献   

12.
刘君萍 《东西南北》2014,(11):32-34
有人在网上讽刺他名字像越南人,长得像日本人,口音像台湾人,护照是美国人,其实,他是党的人。阮次山创造性地探索了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第三种忠诚",即在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独立地、有主见地看国家和政治人物两者中找到中间道路。这名生于台湾的美籍华人、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努力展示一个身处体制外的建议者形像。他强调自己败忠国家而不是党和政府,但最看重的“效忠”方式是对党和政府高层施加影响,主动替他们分忧。  相似文献   

13.
迎接21世纪     
1900年,当上一个世纪更替之际,美国劳动力中仅有13%的人有“工作”。到1977年,美国劳动人口的93%有了工作。工作的最终含义是,为某个组织做事,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做专门的工作,以换取薪水和健康与退休保险。所有这些使工作者有“保障”,然而世界变了。当今,社会力量、经济力量,更重要的是技术力量的合流正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带到世人面前,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一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企业”。多数人可能仍为组织工作,但是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拥有稳定工作收入和保险的人将成为少数。其他人可能还会在组织中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佚名 《东西南北》2010,(3):62-62
一家大公司对外招募人才,有三个人前来面试。负责招聘业务的主管拿出一根大约5斤多重的甘蔗问第一个面试者:“你觉得这根甘蔗值多少钱?”第一个应聘者觉得招聘主管提出的问题可笑而且简单,于是不加考虑便脱口而出:“现在市面上的甘蔗大约是1块钱一斤,所以这根甘蔗的价值应该是5块钱。”招聘主管站起身来,微笑着宣布他正式成为公司员工,理由是回答诚实本分。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声称自己掌握了“水变油”的技术,不仅新闻界将他炒热,领导深信不疑,就连 科技界也有许多机构为他提供鉴定报告; 一个气功师声称自己具有无比的功力,可以在广州发功让北京接收,甚至可以降雨扑灭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不仅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追随者顶礼膜拜,就连一些资深的科技界人士也固执地多次做实验,企图证明这种功力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最后是“法轮功”一个人声称自己是“大觉者”,是“佛祖转世”,能给人带来健康、保护和生存的意义,这场运动更是席卷了整个中国,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解决办法。 这一切看似…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2,(5)
“智囊团”,是人们对那些从事政策和管理、决策等项目研究,提供咨询的机构、团体的称呼。人们也常将这样的机构称之为“思想库”。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有五大智囊团: 兰德公司这是久负盛名的思想库,1904年成立于美国。目前的专业研究人员有600人,同时还重金聘请知名学者、知名人士参与研究工作。它已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能型智囊团。  相似文献   

17.
儿童福利,从广义上讲,包括负责儿童社会福利工作的组织机构、儿童生存和母婴保健措施及机构、有关儿童工作的法律和相关保护政策、儿童受教育权益等保障措施。从狭义上讲,主要指政府为收容“三无”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而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孤残儿童福利的主要力量,机构不断扩大发展,职能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8.
吴虹飞 《东西南北》2014,(24):40-41
“纽约再好,好不过西班牙。”曾梵志说。“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画廊,你感到你是在‘做生意',而在西班牙,你会觉得问价格是失礼的事。”面对低调的西班牙贵族时,他意识到某些人的张扬实际上是多么粗鲁,“当你胡说八道时一定要小心些,因为你谈论的名画可能就在他们家的走廊挂着。” 他有过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建一个有国际水准的个人美术馆。  相似文献   

19.
论史迪威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和史迪威本人,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外史学界几十年来热心讨论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忠实执行了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华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他之所以被召回国,是因为他未能适应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 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完全走上了由扶蒋抗日转到扶蒋反共的道路。这虽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扶蒋”这一点是不变的。 对于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解释说:“对中国,我们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有效地…  相似文献   

20.
迦里布是一个“非常正直和非常守规矩的人”,他干工作勤勤恳恳,可是领导和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欺负他。以后,他学乖了,搞了送礼这一套,于是,大家都说他好了,他呢,却变坏了,不好好劳动了,甚至反过来欺负别人了。小说最后借用了一个教他送别人一点东西以改变他可怜的处境的人之口说:“看到他那掐人脖子的狡猾欺骗手段,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