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五卅运动时期 ,美、英、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各自展开了殚精竭虑的外交活动。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 ,他们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华外交策略 ,过去那种以武力和炮舰征服中国的旧殖民体系开始松动。该时期他们的对华政策是不一样的 ,异中有同 ,同中存异 ,总的趋势是由强硬走向怀柔 ,由合作转向分裂  相似文献   

2.
五卅运动时期,美、英、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各自展开了弹精竭虑的外交活动。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他们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华外交策略,过去那种以武力和炮舰征服中国的旧殖民体系开始松动。该时期他们的对华政策是不一样的,异中有同,同中存异,总的趋势是由强硬走向怀柔,由合作转向分裂。  相似文献   

3.
《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明显强硬,做出一系列损害中美关系的举动,但对华政策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新世纪的中美关系将在美对华"围堵性接触"政策作用下,在斗争和协调中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7年1月美国新一届政府将开始执政,中美关系将受到美国总统、政府与国会更迭的影响,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调适期"。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框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重大改变,而将继承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与网络空间战略的基本框架,但在与中国打交道上的态度和策略可能会比奥马巴政府更强势、更强硬,更着力和积极向外推行美国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围绕网络安全、网络经济、网络治理和网络自由四个方面展开"网络空间外交"。保持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议题上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能够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7.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调整阶段。分析调整的原因,美国最高决策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美国国内在中苏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建立国际联盟来孤立新中国行动的失败,造成其政策的左右摇摆。此外,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相似文献   

8.
美日同盟对中国防范的加强与中日关系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逐渐加强,对中日关系发展影响深刻。一方面,日本依托美日同盟走在防范中国的前沿,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这是中日关系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未来,当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损害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时,美国将对日本强硬的对华政策有所牵制。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最近的将来,中日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很难好于中美关系,将处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完全恶化之间的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9.
上一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以来,英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在世纪之交对华政策的考察,阐明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在于,以中华帝国的完整和保持形式上的主权国家为前提,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在华的优势地位;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革命运动的发展与中共奉天党组织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共奉天党组织是在奉天革命运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国共合作的良好氛围下,共产党员于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在奉天进行革命活动。在共产党员的宣传和鼓动下,奉天爆发了支援五卅运动的"六十"运动,这为中共奉天支部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随即成立的"暑假大学",锻炼了一大批爱国进步青年,进一步宣传了马列主义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共奉天支部的成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以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国人翟里斯写的,出版于1901年。其实,1880年由圣彼得堡斯塔秀列维奇印刷所出版的俄国汉学家王西里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才是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赫德很欣赏琅威理的才干,极力向英国外交部、海军部说明,为了英国在华的巨大利益,将琅威理推荐给李鸿章,担任了北洋舰队的总查,期望琅威理能像他控制中国海关一样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工作相当出色,但他在李鸿章未能满足他指挥实权之际愤而辞职,使赫德大为失望。  相似文献   

13.
刘若愚(James L.Y. Liu,1926-1986)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中英比较诗学研究家。他的《李商隐的诗》是美国汉学界研究李商隐最重要的成果,于196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探讨李商隐的诗在具体表达不同的境界上有多么成功,并且揭示这些是什么样的境界。译者由原版译出,原载该书第207-219页。为了中国读者阅读方便,译者加上了各节标题。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得到刘若愚教授遗著托付人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教授的支持,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西兰与中国的国家体制、民族社会语言状况、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因此,两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语言政策。新西兰征服土著居民毛利人之后,曾经对毛利人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此后,政府改用一体化政策,目的在于使英国人的语言文化与毛利人的语言文化相结合。中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帮助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尚不完备的少数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并且推广普通话。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两国政府采用不同的语言政策对国家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生同英美人进行言语交际时,有时会发生文化冲突,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其原因就是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所致.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其内容以导入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为宜.  相似文献   

17.
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选择何种叙述线索不仅是如何处理具体叙述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文学史家的史观、史识和史才。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编写和出版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按照叙述线索和叙述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叙述模式概括总结为四种,即以理论观念预设为主线,以文学体裁为主线,以重要作家为主线和综合多种因素为主线的叙述模式。同时举例分析了上述叙述模式各自的特点,并从中挖掘中国学者在构建文学史框架时所体现的史观、撰写标准和本土意识。总之,多角度、多元化的叙述模式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英国文学史写作方面日臻完善的叙述技巧和不断突破与创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对英国的妥协传统和中国哲学中的中庸思想进行对比 ,旨在剖析英国文化的这一特定传统的同时 ,深化对中国的相应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以便启发适应现代化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9.
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英国文化的理解。由于老舍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创作意图所决定,描述英国形象的优点时,有时就难免美化他们,写他们的缺陷时,又会情不自禁地丑化他们。老舍赞赏富有理性的英国人,因为中国人缺乏理性思维;老舍痛恨英国人的骄傲,因为自己处于弱小民族地位。老舍小说中的英国形象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审视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20.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