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适当“投机倒把”。储蓄收益虽然较为稳妥,但当前利率是历史上较低的时期,如此低的利息收益很难抵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因此,投资者不妨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机”类理财。当前单是在银行办理的就有开放式基金、国债、分红保险等多个品种,许多银行和证券公司近期还联合推出了一种“保利理财”的委托业务,这些投资方式的综合收益多数会高于银行储蓄。  相似文献   

2.
委托理财型受贿中的"明显高于应得收益"可通过对利润真实性质的考察和例外情况下对受贿故意的排除来把握;"亲自理财"型受贿的定性应当慎重,国家工作人员是否进行初始投资影响该类犯罪数额的认定;以借贷或借用形式建立虚假理财关系、实质上从事权钱交易的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对民营与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影响因素差异的探讨.本文以2004~2008年的大宗股权交易数据进行回归得出的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键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由控制权垄断性、控制层级及家族控制构成的控制权强化机制是影响私有收益的主要因素.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减弱控制权垄断性、降低控制者的私有收益,然而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随时间推移先降后升呈现"U"型趋势,终级控制者的利益取向在短期回归公司价值本身后又开始出现偏离,其原因在于大股东依然能通过对公司和二级市场的双重控制攫取私有收益.为纠正民营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必须就控制权强化机制进行全面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实现全流通,控股股东频繁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且在接管事件中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演变为对上市公司和股票价格的双重控制,从而有可能获取更多私人收益.对于控股股东"隧道行为"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从接管溢价收益、操纵股份收益和经营期间的转移收益三方面进行测度.规范控股股东的接管行为,需要完善所有权结构、法律、法规、媒体监督、产品市场竞争等要素.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上市公司收益质量问题主要在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益能力不强,收益现金保障性较弱,影响了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力。为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会计审计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扩大上市公司规模,提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利润贡献,从根本上解决广西上市公司收益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1年可谓中国上市公司多事之秋。一年到头丑闻不断。先是基金黑幕,后是造假曝光,接着又是委托理财、关联交易等不胜枚举,牵涉公司数十家,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每次丑闻曝光被揭露之后,广大股民无不寒心。人们不禁要问上市公司到底怎样啦?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何如此狠心,置广大股民利益之不顾?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何如此大胆,竟然置证监会加强监管力之不顾,顶峰作案、胆大妄为?答案其实很简单,显然是利益的驱动。究其原因:一、激励机制的缺失,难以从正面引导管理层为全体股东尽心竭力激励机制,即是激发和鼓励的体制。对…  相似文献   

7.
理财金字塔     
正理财金字塔指一种理财观点,认为理财应先规划一个稳健的"基座",然后逐步增加高收益理财产品。理财金字塔的原理:最底层较宽、较稳健,它是建立理财规划的基石,包括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如储蓄、保险、国债等;中层是年期、风险、回报都在中等水平,如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优先股、各类基金等;顶部较窄,投入资金不多,承担风险多,收益相对较高的具有进取性的投资产品,如房产、股票、期货等。理财金字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财富的  相似文献   

8.
后股改时代,将上市公司国有股收益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上市公司国有股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本文对股改前上市公司国有股收益管理情况进行了回顾,并简述了后股改时代上市公司国有股收益管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股收益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国有股分红收益年度预算和国有股变现中长期预算角度来探讨上市公司国有股收益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薛建萍  肖彦 《天府新论》2007,(Z1):183-184
基于市场主体投资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时下,委托理财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在社会流行。委托理财合同是集管理、受托和融资于一身的复合商业合同,属“无名合同”,应适用《合同法》一般规定。针对其中的保底条款,对于不同种类的委托理财合同,应在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前提下承认其效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2011年受特殊因素影响,呈现出发行数量多、委托期限短、预期收益率攀升等一系列新情况。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等问题,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基金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其主流,表现出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专业管理、专家理财、间接投资、流动性好等特征。开放式基金自90年代初期推出至今,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尤其是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明显的效应,表现在通过开放式基金,建立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接,优化了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延长了股市的波动周期并增大了市场弹性,形成了着眼于长远利益的理性投资理念等。当然,开放式基金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社会运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社会运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了会计实务中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单位货币资金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伪造货币罪 ,是指违反我国货币管理制度 ,仿照货币的图案、色彩、外形等特征 ,非法制造假货币 ,严重妨碍我国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本文对伪造货币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其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粗浅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击伪造货币犯罪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市场的非均衡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识别和检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性是重要的,尤其是透过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识别和检验货币市场运行态势。检验的结果支持我国货币市场存在需求高于供给的非均衡判断。同时,由于近年来货币增长率一直高于产出增长率,GDP与货币量的比值偏低,市场的货币沉积现象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货膨胀隐患。因此,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宜适应需求,应当从降低货币沉积和增强流动性上缓解货币供求的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理财必须坚持相关原则,并通过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引入金融机制,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理财队伍建设等措施,以适应新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从事后控制转变为全过程控制,理财观念要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理财方式要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理财对象要从生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运营为主,财务管理的目标要从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成本管理要从只侧重生产成本管理转变为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竞争在不断加剧。大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企业采取分期收款和赊销政策作为吸引顾客、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势必造成应收账款日益膨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很缺乏,基于此,构建了一个住房市场内生化的IS-LM扩展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对1999年1月—2010年12月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证实了住房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的存在性。在第一阶段,货币量通过流动性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影响住房市场,信贷则通过抵换效应影响房地产市场。长期内,货币和信贷具有促进作用;短期内,紧缩信贷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第二阶段,房地产市场通过财富效应或流动性效应影响消费,同时对投资具有拉动作用。通过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房地产市场对货币市场具有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货币对社会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货币以后,货币逐渐成了人的社会化的催化剂,社会流动的加速器,社会互动的引擎,同时,也是社会分层的依据之一。货币对社会有正功能,也有负动能。货币也会误导人走向社会失范。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在观念上应当破除货币拜物教,在社会政策上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随着社会的变迁,货币在演进,但社会在货币的演进过程中,又正在向货币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流动性过剩问题,可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存量货币供给相对于存量货币需求的过剩。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通过外汇占款和其他途径进入我国成为我国货币供给过多的外部原因。从内部来看,1998年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货币存量是理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当居民资产发生结构性调整,减少持有货币资产而增加非货币资产,又会导致有效货币需求的不足。流动性过剩不仅会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并给金融体系带来潜在风险,还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