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析冰心早期作品题材与其创作心理定势青平冰心早期作品写得最多最出色的是三大题材: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回忆。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探究个中缘由,我们认为这是她的创作心理定势起了很大作用。冰心作为一个“有真挚的心情、丰富的想象、诗人的天分”(成...  相似文献   

2.
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相比,冰心的爱广博而丰厚.“爱的皙学”囊括了母爱、童真、自然诸爱却独独不包括男女性爱。文章通过对冰心思想和作品的分析,探讨并剖示了她与众不同的爱情现,指出冰心作品的性爱是一种“宇宙化”、“秘密化”(郁达夫语)了的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冰心对母爱、童贞以及大自然的深挚而又细腻的描述 ,阐述了冰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原因 ,并对她的“爱心哲学”积极和消极面作出了恰如其分的剖析。她从歌唱童真、描绘绮丽的大自然中体现出了爱的思想 ,抒发了她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 ,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深切激情 ,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诗人冰心一生写过不少诗歌,但是真正建立她文学声名且奠定她诗人地位的诗集则是1921和1922年出版的《繁星》和《春水》。历来,文学评论家们大多关注的是她诗歌中“爱的哲学”,或者从文体修辞学入手,认为冰心的小诗自成一派,乃是极具“闺秀风范”、清新婉约的“冰心体”。凡此种种评论文章,其深层逻辑乃是:冰心的小诗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诗歌中的女性意  相似文献   

5.
冰心的小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自觉实践,这些小诗零碎而活泼地表达着诗人思想的火花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的一道很独特又十分靓丽的风景。冰心对于"花"、"大海"等意象的成功运用,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与审视,诗人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她温柔善良的女性气质也深深影响了她对于诗歌意象的选择。总之,冰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温馨、恬静却又不失激情的诗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7.
“真与美”是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的人生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原则 ,更是他诗歌创作一以贯之的“诗之思”的集中体现。他是“凭着爱的名义写诗”的 ,因爱而求“真与美” ,为求“真与美”而担当而奉献。方敬诗歌创作生涯 ,呈现“真与美”寻绎过程。透视方敬诗歌精神之旅 ,不仅易于贴近方敬诗歌意义世界 ,同时也对于把握 2 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 2 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脉络 ,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冰心的文学创作始于“五·四”时期。读冰心的早期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爱的情思,如缕缕的薄雾,在清丽晶莹的话语中升腾。“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作品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内容。它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的美好世界的握憬之情。冰心早期作品中“爱的哲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祖国、亲人之爱、母爱、对小朋友和大自然的爱。正是由于这些真挚感人的爱,构成了冰心早期作品中“爱的哲学”。对祖国、故上深切的挚爱,是贯穿冰心早期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往不少评论家在评论冰心早期作品时大多忽视…  相似文献   

9.
《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是冰心留学美国期间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它们充溢着天然的生态之美,主要表现为:以“母爱”为现实根基的生态平等之美;用“童心”拥抱自然和人生的“诗意的栖居”之美;去国怀乡的“家园意识”.冰心潜在的生态立场成就了她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作品内涵,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虽然同为五四小诗运动的主将,但梁宗岱与冰心、宗白华等人所接受的东方诗学渊源不同,他从中学起一直接受纯西式教育,浸淫欧洲文学多年,对于小诗的定位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西欧诗学立场。自欧洲留学以来,他采用创译跨界的方式来应对小诗创作危机,获得海外文坛的热切回应与思想共鸣。与此同时,他积极探溯西欧诗学的源头,从契合求真的象征主义诗论中重新发现韵律的必要性,并提出和确认诗人宇宙意识的永恒推动力。最终,将小诗纯诗化的实践付诸于旧体小词的创作上,这不仅可以看出梁宗岱试图消泯诗体之中西、新旧、大小偏见与壁垒的努力,也为小诗乃至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一条由外观内、审度改造的内生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一小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四”之后不久,以冰心一九一九年冬天写作《繁星》为其开始的标志。一九二一年以后,写小诗的人逐渐多起来,小诗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发展;一段时间内风行诗坛,成为“新诗运动最早几年”中“最流行的诗”之一(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到一九二三年底,宗白华《流云小诗》出版,“小诗渐渐完事”(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的小诗虽然是新诗开创的产物 ,但它所彰显的“新诗人人格”对于新诗发展的客观意义十分真淳而颇具新意。它以“在自然中活动、在社会中活动、哲理研究”的表现形式与执迷追求诗的“灵境”、表写人性的真相、诗与哲理研究趋近的艺术手段 ,使他的小诗创作获得了并不逊于冰心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小诗的艺术创作中 ,宗白华所提供的创作实践及其经验 ,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海化诗人     
中国的诗文里 ,咏海的真是不多。对此 ,冰心在《往事·一》中借人物之口慨叹道 :“可惜这么一个古国 ,上下数千年 ,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冰心的这个遗憾为她自己的成功创作所弥补 ,痴情写海 ,妙笔传神 ,冰心本人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化’的诗人”。冰心爱海、恋海、喜欢写海。一冰心似乎与海特别有缘。在刚满 7个月的襁褓中 ,因随父母坐轮船去上海 ,冰心就见到了日后痴迷的海。到她三四岁时 ,谢葆璋奉调到烟台创办海军学校 ,全家又迁居到烟台 ,她从小缺少玩伴 ,海成为她童年生活的最好伴侣 ,大海的辽阔壮美陶冶了她 ,使她一生爱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歌要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李白诗中独特的“真我”特色。他的饮酒诗与妇女题材的诗歌更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各个时期的思题感情,具有“真我”的诗人风采。  相似文献   

15.
冰心是“五四”时期蜚声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和同时期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她的创作刻下了时代的印痕,也显示了自己特异的风格。冰心不象鲁迅那样深沉冷峻地剖示现实;不象郁达夫那样露骨直率地表白自己;不象废名那样冲谈闲适地描绘田园景色;也不象许地山那样禅味十足地讲述异域传奇。她有自己的美学情趣和创作天地。她象一个爱的使者,以其轻扬柔曼的歌喉唱着爱的颂歌,传播着爱的福音。  相似文献   

16.
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冰心形成了她独特的"爱的哲学".她的"爱的哲学"来源于基督教"爱的主题",但又远远超越于"爱的主题":冰心把基督圣洁的母爱上升为一种可以折射在任何一种角色上的杂糅的爱;将作为一种思想、生活原则的基督教"爱的主题"上升为一种理念、灵魂与精神层次的"爱的哲学";同时,冰心将关乎信仰的基督教文化中圣洁的母爱深化为一种关乎政治与社会的杂糅的爱;并逐渐舍弃她的柔细清丽,转向苍劲朴茂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儿童,冰心心中的一片绿洲——兼论冰心的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冰心是最具童心的一位。她以“母爱”“童心”“大自然”等审美意象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并构筑了儿童教育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18.
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新诗的巨流里交汇着一股清澈的溪流,她时隐时现,婉转曲折。我指的是那种短至一行,长则六、七行的现代小诗。从影响上讲,这种小诗受惠于希腊诗铭、日本俳句、印度泰戈尔的小诗及中国古代乐府绝句和小令;从范围上讲,这种小诗包括小诗派小诗、湖畔派小诗、苏区街头小诗及其他诗人的小诗;从类型上讲,这种小诗可分为抒情型、哲理型和鼓动型。这种小诗虽然有其致命的弱点,但是其独特的艺术风姿给中国新诗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一、小巧的、完整的、放大的美 现代小诗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小巧。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情感“象电光底一闪,象燕子的疾飞。”这种生活中真实、常见的情态,用短可一行,长可三五行、六七行的小诗去表现再好不过。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把瞬间即逝的情感凝固在一个小巧而精美的形式里。这种合目的、合规律的小巧必会给欣赏者带来惊奇的美感。如:“我们并立天河下/人间已落沉睡里/天上的双星/映在我们的两  相似文献   

19.
“爱的哲学”是冰心创作的母题,一个有成就的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信仰,冰心曾自称是一个“爱的哲学”的信徒,并视“爱的哲学”为“永久的哲学”。历沧桑岁月,饱经忧患,冰心始终没遗弃这“永久的哲学”,她的艺术生命始终与“爱”相牵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冰心作品在台湾广为传播,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映射出不同时段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20—40年代,借助泰戈尔访华热、仓石武四郎的翻译和《新新》刊物的引介,冰心文学对形塑台湾青年反殖民意识和东方文明主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50—60年代,受冰心影响较大的林海音、琦君、王鼎钧、“创世纪”诗人群在参与台湾文化重建过程中,丰富了母爱主题散文、社会问题小说、“冰心体”小诗等创作,以文本模拟互文的关系,助力台湾文学发展。60—80年代,苏雪林、夏志清、余光中等学者对冰心抒情性诗文的讨论,成为透视台湾“西化”风潮下“反传统”和“反西化”问题的重要维度。90年代以来,即便在台湾“本土化”的氛围下,很多台湾作家、学者仍认同冰心是“文坛祖母”,冰心作品被编入台湾教科书,持续影响着台湾的小读者。大量第一手报刊资料和台湾作家的口述访谈表明,百年间冰心文学在台湾的影响赓续未断,并由此推动了台湾文人创造出新的文学境界。冰心文学的价值意涵及其话语延伸空间的互构关系,奠定了其在两岸文学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