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婷诗歌中渗透着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精神,这表现在她对理想主义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宿命般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于"爱"作为现实人生需要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双重关注。由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舒婷在"宽恕"等基督教的重要命题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异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3.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以其反基督教文化为其基本思想倾向和特征的,但基督教文化传统并未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消失或引退,它反倒作为一种沉重的背景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时地回荡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内心深处,最后又必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从基督教的面向上帝很容易走向现代主义文学的面对内心,因为二十世纪的西方人在失去了上帝之后,更容易关注、聆听和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是异化,但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却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反倒同基督教思想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的巅峰之作《神曲》蕴含着丰富的基督教文化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但丁在《神曲》中对人自然欲望的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忧患意识,指出其中体现的理性意识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情怀,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狄金森的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诗人对上帝的背离与对天堂的向往等各种复杂的基督教情感。诗人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圣经》的语言和意象对这些情感都加以具体和细致的描述。尽管狄金森不是基督教教徒式的虔诚宗教诗人 ,但是由于狄金森对基督教有着浓厚的情感和宗教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衍变 ,狄金森诗歌的确具有某些宗教诗歌的某些特点。通过对这方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由传统的盲目性向现代人的更高思想境界追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长期生活在美国南方,因此,他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他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也有着明显的基督教特征。但是,福克纳并不是基督教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宣扬基督教教义。相反,他对美国南方加尔文主义清教和种族主义的批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及的。福克纳之所以在作品中大量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和传说,之所以使用了种种影射耶稣的手法,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更好地深化作品的主题,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他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来批判基督教的,正是他笔下那些耶稣的影子,把基督教博爱仁慈的基本教义同他作品中加尔文主义者的罪恶暴行激烈地对立了起来,从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伪善,更加激发了读者对宗教庇护下的罪恶的愤懑之情,使他的小说愈发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使读者置身于他所创作的起伏跌宕的感情波澜并为之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8.
北村自1992年皈依基督教后,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努力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与追问,突出对处于精神绝境中人的拯救。他说;“对苦难的揭示是我的小说承担的责任。”他努力描写堕落世界中的苦痛的人生和内心。他执意让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走投无路中皈依基督获得拯救。他的作品努力剖露离开神性后人性的缺陷,塑造一些充满神性的形象。北村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后冷战时代,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尽管文明的差异并不必然引发冲突,但文化确实已经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在发挥着作用.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色彩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并成为美国主导世界的外交模式形成过程中的恒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国民的劣根性,一方面又引入了基督教文化作为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与阐发;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引入,他的小说在文本风格、形式构建以及想象力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对当下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君士坦丁是历史上第一位改变基督教命运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基督教的政策和措施 ,将基督教从一个屡次遭受罗马帝国政府镇压的宗教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一个较为盛行的观点 ,即基督教在罗马的胜利是基督教自身的胜利 ,是基督教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全面征服 ,这实际上根本否定了君士坦丁在基督教的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罗马帝国历代君王的全面围剿 ,面对罗马社会众多民众的歧视和误解 ,面对强大的罗马传统宗教势力的阻碍 ,如果没有铁碗人物君士坦丁的大力扶持 ,基督教的这次历史转折是难以发生的 ,至少不会发生在罗马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12.
萧乾小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萧乾小说独特的人性视角和善恶并存的生命意识,给小说带来了既忧郁又悲壮的诗化情调.萧乾小说在反基督教的表层叙事结构下隐含着从伦理价值建构方面向基督教文化寻求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基督教文化和<圣经>文学,带给萧乾小说抒情方式间接性、暗示性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文化也渗入到西方各时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西方文学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了解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想象丰富,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许地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摄入。一方面,基督教"博爱""牺牲"等精神融入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圣经》文学也从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启发了许地山的艺术表现;同时,为推动基督教与现世人生的融合,许地山亦对于基督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正统儒生们对基督教神学的反应,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反映。神学上帝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理学天理论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非宗教特质;神权至上论反映了教会作为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政治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集团的现实,而君权独尊说则是中国先秦以降君权独尊、儒学一统格局的鲜明映照;基督教伦理的基本特征是把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纳入人对上帝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却是把人的行为规范纳入个人与宗法组织的关系中加以解释。这种差异,构成了宗教伦理与宗法伦理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基督教文化的转型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经说过,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形成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为目的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学界讨论叶芝诗歌作品时,大多考察叶芝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叶芝诗歌蕴含丰富的时间主题,时间既有衰亡意象的直线发展性,又有永恒意象的圆形循环性,且从末世论这一视角出发,可发现诗人独到的历史循环观与战胜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认为基督教进入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和形式上的重要资源。现代作家借鉴了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文学价值 ,并创造性地加以文学表现和转化 ,从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和话语方式。文章还进一步比较性地探讨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 ,同中国传统文学与佛禅和道家 ,西方文学与基督教联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由此提出建立中国文学的现实性与终极性 ,民族性与人类性价值相互统一的美学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