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生创作了大量悲剧作品,深入研究其戏剧,可清晰看出作者理想破灭的一个轨迹。奥尼尔不同时期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其精神内涵和悲剧意义差别巨大,从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殊死斗争到一点点被外物异化,最后连成为英雄的梦都要被残酷的现实惊醒,奥尼尔悲剧对后来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戏剧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桃花扇》等剧具有双重结构,中国古代大多数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层结构具有很多的共性,其“悲剧原型”是各个悲剧的深层主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是由既定的信念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引起的,中国古代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悲剧。文章从此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公苔丝的形象,其文中所描写的苔丝出外谋生和一失足千古恨的悲剧,具有巨大的悲剧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从社会和个人性格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在理性地欣赏其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精忠旗》的悲剧冲突和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冲突决定着戏剧作品的性质,作为一部悲剧,悲剧性的冲突不但对作品的属性有着质的规定性,而且还蕴藏着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悲剧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美学意义,主要是通过悲剧冲突的展开和悲剧结局必然性的昭示而得以体现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打算把李梅实草创、冯梦龙详定的悲剧杰作《精忠旗》放在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岳飞戏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悲剧冲突的特点及主题思想,以期说明《精忠旗》悲剧特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许多爱情悲剧作品,但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在宋元以后出现的,特别是“三言”中的几篇。真正的悲剧作品中,悲剧形象不仅仅以苦难来博得人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以反抗赢得人们的尊重与赞美。“三言”中之所以出现真正的爱情悲剧作品,是因为作者具有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体现为“命运的喟叹”、“痛惜的哀歌”,作者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古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7.
《呼兰河传》描写了三个女子的生命悲剧。萧红把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融进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悲剧魅力。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又使家园情结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恋的两难选择,使得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时时荡漾着情绪的波动,因而赢得了人们愈久愈浓的追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论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重要的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模式出发,划分出这是悲剧或者那不是悲剧;重要的是从分析具体的作品入手,辨明此作品的精神实质何以有别于彼作品的精神实质,此民族的悲剧精神何以有别于彼民族的悲剧精神。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特别是通过分析作品的主人公,以求探明中西悲剧精神之间的根本差异。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部悲剧杰作,即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的《窦娥冤》。《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主人公愈是反抗命运,就愈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嘲弄。然而,这并不说明他毫无办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只需不积极行动,就可以摆脱命运。  相似文献   

9.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中外学界对悲剧世界关于终极力量问题有四种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命运"说;二是亚里士多德"人物性格过失"说;三是黑格尔"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说;四是布拉德利"道德秩序"说。这四种说法只能分别解释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某一方面,无法涵盖一部具体悲剧作品的本质问题。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纳入美学研究的范畴思考,结合悲剧终极力量问题的探讨,从实践美学和审美学角度观照四部作品呈现出的悲剧冲突、悲剧结局和悲剧审美意蕴等三方面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若斯坎·德·普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在作品中将音乐绘词法这一作曲方式进一步发展,对后人的音乐,乃至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试从多角度考察音乐绘词法,并对文艺复兴中期颇具影响力的法国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的声乐作品进行探究,从音乐中描绘性的旋律特点来看其词曲关系的融合,突出其比同时代作曲家所展现出的对于歌词情感内涵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得意的一部悲剧性小说,苔丝是其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很多,文章从苔丝本人、苔丝之母和安琪儿的性格缺陷分析出发,探讨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世界涌动着与过去不同的变化因素,在这样一个骤变的世界中,国家间关系不再单纯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权力关系、政治行为、经济联系的内涵和作用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冷战的转型正是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动形成的。针对全球冷战的新变化,美国的冷战战略亦作出相应调整,反映间接战略性质的缓和战略与尼克松主义正是开启世界力量“整合”运动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德里达和德波建构了一种激进的诠释学,它打破文本的原意,寻求创造性解释的空间。本雅明的策略是“引用”,德里达的策略是“延异”,而德波的策略是“异轨”。这种激进诠释提供了新的文本意义,但同时也落入责任和虚无之间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6.
郑伟 《东方论坛》2011,(3):103-106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他的悲剧思想对尤金·奥尼尔有着极大的影响,后者继承了前者的悲剧理论。尤金·奥尼尔对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反宗教思想以及他的悲剧理论也是推崇备至并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一清乡土小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呈现西南巴蜀地区的乡土景色与风土人情,展现农村底层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世界。最核心的是李一清始终专注于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刻画现代人处于一种传统文明被现代文明取代的焦虑中,揭示出人类所处的困境,镌刻人类在此种困境中的反抗与挣扎,这种反抗精神本身就蕴含深刻的悲剧意识。以他的《山杠爷》、《农民》以及《木铎》三部长篇小说为主,从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悲剧人物的悲剧指向以及悲剧意识的意义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悲剧题材大多一悲到底,悲的彻底,很少有喜剧因素植入其中;中国古典早期悲剧大多以大团圆方式结局,悲的不彻底,除结尾外故事中也鲜见喜剧因素.莎士比亚大胆将喜剧因素植入悲剧题材,创造出令人称快的悲剧艺术;中国从封建末期的讽刺小说开始,也随处可见悲中带喜、悲喜交融的悲剧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以喜剧方式处理悲剧题材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这可以从作品本身、作家层面、读者角度和审美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勒克莱齐奥的叙事充斥着对梦与梦思的书写,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意象,反映了人物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与世界的不同关系。梦与梦思构建了与真实世界相对的虚幻世界,但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这种非真实的世界反而是真实本质之所在。梦意味着人物与世界的异化关系,是人物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梦思是人物承受生命之痛、克服社会异化、获得灵魂休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勒克莱齐奥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以来文学中梦的叙事传统。而梦思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和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式冥想以及墨西哥印第安人文化对作者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20.
黄仲则是清代最具诗人气质的诗人,一位"真正的悲剧诗人"。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独特鲜明,充满悲剧色彩的自然意象、动植物意象和人生意象,并将这些意象贯穿到一起凸显出"悲秋"主题。这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诗歌意象,同时结合黄仲则生活经历进行阐释,解读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发现,黄仲则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