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冀睿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37-40,44
对物质帮助权在东西方的实现进行分析对比,以探索物质帮助权实现的制度架构,论述了我国在物质帮助权的实现方面存有的不足,包括作为宪法权利的缺失、司法救济的缺乏及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并提出了相对的解决方案,指出需要从完善立法、推进司法救济和提升理论研究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冀睿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
宪法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基于生存权而享有的重要人权,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国家经济保障的权利.当公民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丧失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因疾病而面临生存危机时,向国家主张物质性援助的权利.国家对陷入危难之中的公民提供救助是其根本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冀睿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12
我国宪法规定的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国内法学界对于物质帮助权理论研究的匮乏致使该宪法权利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物质帮助权的系统、全面研究对于保障公民生存权,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冀睿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6-28
物质弗助权被大多数国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国际人权法确认的基本人权。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国家生存保障的权利,是公民基于生存权而享有的重要人权。对于物质帮助权的立法保障在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中均有体现。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保障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冀睿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23-26
分析指出,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基于生存权而享有的重要宪法权利,它要求国家积极作为,对处于生存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保障。物质帮助权的最终实现取决于是否具有完善的救济途径,我国目前公民物质帮助权的救济存在一定问题,应当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对物质帮助权的救济途径进行完善,推动公民物质帮助权的保障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尹孝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0-106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面临新的生活障碍,而传统的物质帮助在数字化生活中难以实现维持生活需要的目的。从法理视角看,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帮助内容由物质帮助拓展至技术帮助,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技术帮助的权利。技术帮助权以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典型主体,以维持公民生活需要为请求权内容,以捍卫人的尊严为保障目的,与物质帮助权的基本要素契合为技术帮助权融入物质帮助权提供技术路径。作为新兴权利的技术帮助权可以通过文义解释、原意解释与结构解释被物质帮助权吸纳,从而推定为物质帮助权的衍生权利。 相似文献
7.
武小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8)
在侦查初期获得专业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被公认为具有保障被追诉者诉讼权利的良好效果.欧洲人权法院在《欧洲人权公约》条文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判例创造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侦查初期被追诉者获得律师帮助的规则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鉴于侦查阶段在刑事程序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被追诉者应自第一次被讯问或被剥夺人身自由时起获得律师的帮助;在特定情况下,侦查当局可基于"迫不得已的理由"限制被追诉者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限制的正当性应根据个案情况予以考量;而且就程序整体而言,该限制不得损害公正审判之公约目的.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确立的标准具有综合性,重视权利的实质有效性,同时兼顾不同国内法的规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应借鉴其先进经验,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和落实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8.
宋正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2-25
律师帮助权是广义上的律师帮助权,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有被告知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与辩护律师的会见交流权、侦查讯问时律师的在场权、律师在侦查阶段的阅卷权、证据调查权及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随着两大法系的逐渐融合,犯罪嫌疑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逐渐国际化,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犯罪嫌疑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国际保障标准。 相似文献
9.
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223-229
在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问题上,存在着立法上的不平等和实际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首先是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其次和农民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农民在物质帮助权上的不平等已经开始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的实现,需要通过增强农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如建立农民的利益组织,并通过立法解决由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村生存保障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李志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5-28,55
公民检举权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公民检举权来源于人民主权。公民通过行使检举权,来保证自己主权的实现。公民检举权同时也是公民运用自己的监督权利来制约国家权力的违法失职行为,因而是权利制约理论以及抵抗权理论的逻辑延伸。 相似文献
11.
王东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3-17
为了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经济权利应运而生。经济权利是指以实现经济公平为目的,着力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结果,是与经济自由完全不同的、人们能够比较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其包括可诉型经济权利和目标性经济权利。对于这两种经济权利,宪法应采取不同的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史小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46-49
财产权利与宪政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财产权利是人权和法律活动的核心,它的确立催生了法治,为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法治的政治形态-宪政奠定了基础。同时,财产权利尤其是私人财产权的保障又依赖民主、法治和宪政的构建。文章从考察财产和财产权利制度的历史演变出发,对宪政建设中财产权利的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探讨,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个层面,国家通过赋予主观权利的方式对社会权予以消极保障,通过法律制度性间接保障的方式以积极行动来实现反射性利益。以重要性理论为基础,西方基本权利宪法审查基准分为严格基准、宽松基准和中度基准。就社会权宪法审查而言,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缺陷,可以社会权发展成熟程度和对财政能力要求为基础,建立以宪法委托为前提的自由性基准、以主观权利为前提的控制性基准以及以核心权利为前提的严格性基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权宪法审查基准。 相似文献
15.
吴玉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9-73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该文从宪法和人权的一般理论出发,在比较分析国外有关宪法对人权保障的基础上,回顾了新中国人权宪法保障的历史,并提出了推进人权保障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宪法学是宪法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围绕以财产权为核心的基本经济自由与权利展开,寻求国家权力介入公民经济生活的边界。对经济宪法学的研究应以宪法文本为基础,分析宪法中保障经济自由与权利的相关制度。经济宪法学还应研究经济自由与权利与其他宪法权利之间的关系、经济权利与自由对宪政、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邾立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5-58,77
我国宪法经过四次修宪后,有关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宪法上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方面完美无缺。本文试从应然的角度反思我国私有财产权保障的不足之处,并就我国实际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岳悍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50-54
宪法的基本精神在于人权保障,故刑事程序人权保障必然为宪法所关注并成为基本人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宪法中关于刑事程序人权的内容主要包括无罪推定权、不受非法强制处分权、辩护权、保释权、不受强迫自证其罪权及公正审判权等。这些权利对于保障人民尤其是被追诉者的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定关注.现有研究集中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主要特点解读、实施分析及对计划的质疑、批评和建议等方面.尤其是对计划的解读和贯彻占绝对多数,学科视角以法学、政治学、行政学为主,所刊登的期刊具有“大报小刊”的特点.相对而言,在人权行动计划的国际比较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学理性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明显不足.今后应综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等路径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相关重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