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禹锡(?)具有独特的精神美和个性美,这是他能在中唐时期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在追求政治理想中展示的斗争精神、在揭露丑恶事物中突现的批判精神,在回溯历史现象中体现的求是精神,在直面社会人生中表现的超越精神,构建了其诗作的精神美.个性美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与艺术个性两方面.政治家的襟抱、思想家的卓识、文学家的主体使命意识则是形成上述美学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襞诗歌作为其个体生命情感体验的诗化形态,生动体现了其内在生命情感的美,即内美。其内美主要体现在诗的生命人格和诗的生命形式两个方面,以及实现内美的三个阶段:入情、入性和入神。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小说中抗日军人的形象反映了他对军人态度的转变,其以崇高美为突出特征,分别体现为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限的壮烈美和形象世界的深度美.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存在美,物理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简单美、奇异美、真理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等方面,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鉴赏力,在物理美的熏陶和探索中造就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沈从文力作<边城>为主要线索,来探索其小说中所营造的湘西乡村世界,论述了其小说中体现出的自然美、人性美和梦幻美.  相似文献   

6.
萧红一生迷恋于绘画,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偏爱和深厚修养,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特色主要体现为作品中人物画、风俗画、风景画的生动勾勒与描摹。绘画美深化了萧红小说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7.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其山水情怀的外溢,是其内在生命的自然延伸。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主体人格的独特灵魂,让李白的山水诗具有壮阔美、冲突美、崇高美特征。诗人在其山水诗中无论是生命激情的宣泄,还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沉思,或是与自然山水的物我同一的扣谐,都是诗人自身的生命底蕴的强烈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贯穿于一个人的生活的全过程,高校人事工作是一个充满美的工作.高校人事工作的美是人事工作者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在高校人事工作的社会功利性上,又体现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内容美上.高校人事工作者应加强审美调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人事工作中不断地发掘美、表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享受美.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性别文化在美国电影《一线声机》和其改编的中国电影《保持通话》中,体现强烈的异同,比较分析两部电影中所体现的家庭语境中性别文化的异同,有助于中、美两国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方面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朱光潜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没有翻译,也就没有他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美学翻译实践及其译论进行考查,发现朱光潜的美学翻译活动,是在受到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适应与选择,是“译有所为”的体现,而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更是体现了译者的“中心地位”作用。作为翻译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实现了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准确选择,取得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翻译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通常是用来表达或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文字译者在翻译处理这些“未定点”时就不能不顾及它们潜在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翻译的影响与操作。而采用化隐为显的办法,往往会使文本的文件价值、诗学功能和审美效果丧失殆尽。对读者而言,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原来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反思就能获得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译英中,译文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性一直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以变通的手法,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通过撷取葛浩文小说译作中的一些成功译例,并对其从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其启示所在,旨在提高人们在汉译英文学翻译中的变通意识,收到更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就实用主义对翻译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一、实用主义的效用观与翻译研究。译者应注重各种翻译观念的效用价值 ,使翻译活动真正走向开放。二、实用主义美学观与翻译研究。应注重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 ;翻译的艺术过程是一种艺术接受过程 ,产生新经验的过程 ;译者可以张扬主体意识 ,但应掌握好“度”。三、新实用主义哲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注重语境、语用在翻译中的作用 ;注重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审美价值不仅由译者洞察,还要由译者再现出来.译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译者对源语的语境、意象及话语结构的洞察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