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2.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彭柏山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参加左联,走近鲁迅,走近文学。鲁迅博大、坚强的人格力量,鲁迅对盟友不苟且、对敌人不妥协、为真理韧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是彭柏山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鲁迅敢于面对现实、重视民族灵魂重铸的深度艺术追求是彭柏山执着坚持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一件小事》是带有崇尚自然意识的作品。其价值一方面是在于它对封建文化的否定,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在历史之外为鲁迅提供了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成为鲁迅战斗精神的深刻的基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面对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进攻 ,头脑清醒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 ;他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对种种“左”倾错误论调的批判、坚持同敌人进行“韧”的战斗及评价历史人物等都可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论文《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观战斗精神”论的形成曾受厨川白村及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经再创性接受,最后化合为胡风文论。  相似文献   

7.
唐弢杂文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既与鲁迅杂文相似,又有所不同。感抒性是其杂文的另一突出特点,即包括语言、形象、书话体等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8.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的战士,其精神对后辈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随积极地学习鲁迅、宣传鲁迅。他深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自觉地以鲁迅精神来改造自己,铲除旧日愁思,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努力锻炼坚强的意志,由牢骚抱怨转向执着进取,在文学事业中勇猛创新。他把鲁迅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化用入词,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精神融入于词,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他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勇于反抗、积极进取的品格。尤其是抗战期间,顾随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论著与古典文学课堂当中,彰显了抗战到底、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为青年一代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要推他的杂文和小说,但他的诗歌成就也高。郭沫若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的诗同他的文一样,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它,激情如火,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实际上,鲁迅战斗的一生,就是一篇高亢激越、壮伟动人的诗。鲁迅的诗,也就是极为可贵的鲁迅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2.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及强者型的人格,是他“恶”的美学现形成的重要原因。恶之美既是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所在,更是其深刻性所在。它所蕴含的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背景和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这个特殊斗争环境中,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国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艰苦的统战工作斗争实践的磨练,孕育和锻造了我党具有鲜明历史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红岩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精神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抗战精神”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而顽强战斗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校党委于六月九日召开了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上传达、学习了吉林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研究、落实了我校的各项纪念活动.会议决定:九月下旬举行全校性纪念大会,由中文系研究鲁迅有成就的教师做鲁迅战斗  相似文献   

15.
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表现为对立冲突之美、不和谐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这些特征都和现代对立崇高型美学在内在精神上相契合,鲁迅美学观的现代性正体现在这里。在鲁迅现代性的美学观中,蕴含着一种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文学的灵魂,它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构成鲁迅精神的核心。本文从历史的中间物意识,追求适应中国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人格、批判国民性达到民族进步的目的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支撑这三种精神的深层原因,并且分析了鲁迅精神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呼唤和追求着美,并且为美而否定丑。我们注意到,鲁迅在为美而战斗,在对旧世界进行全面出击时,他总是以对人民的赤诚,用全力反对虚伪。反虚伪成为他终生战斗的一个重要方面。诚如秋白同志所说,因为“中国统治阶级特别善于虚伪”,所以“反虚伪的精神”,就成为“鲁迅——文学家的鲁迅,思想家的鲁迅的最主要的精神”,而“他的现实主义,他的打硬仗,他的反中庸的主张,都是用这种真实,这种反虚伪做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复仇精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命题,鲁迅从幼年时代直至临终前,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实践这一命题。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浙东文化对他童年时复仇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看到了存在于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弱化复仇精神的消极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鲁迅所强调的复仇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决性,认为只有复仇精神与复仇行为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复仇,真正的对于强者的复仇,才取得复仇的真意。鲁迅的复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看客”的复仇、对负义者的负仇、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的复仇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联,他向国民中注入复仇精神以期国民与现实抗争。复仇可以代表鲁迅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由此我们能更接近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野苹》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悲剧色彩浓郁,而又充满乐观情绪和战斗精神,艺术格局独具匠心,.文体遒劲,极富感染力.他是继往开来的文学家,首先把现代精神带进文学领域,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