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程颢、程颐兄弟的哲学思想是否存在着差异和差异何在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不同的,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是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种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一致的,不必细分。我们认为二程哲学思想是有差异的,但并不是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不同。本文仅就二程理气说的异同谈一点看法。 一 “理”是二程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从哲学意义上说,二程所谓“理”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程颢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遗书》卷十一)程颢所谓“天”,非指物质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之意。“天者,理也”,就是说,自然而然便是理。“理”又称为“道”或“天道”。程颢说:“其理则谓之道。”(《遗书》卷一)“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同上)  相似文献   

2.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3.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 (一)实理条理 “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  相似文献   

4.
<正> 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是蔡尚思先生所撰《王船山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色,在人们把视野集注于王船山批判程朱理学时,作者却以翔实的资料,说明船山对程朱理学的核心命题“理一分殊”仍有所眷恋;在人们汲汲于发掘船山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时,作者却认为“王船山提出绝对君权论” (《王船山思想体系》第20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数。);在人们盛赞船山的进化史观时,作者却认为船山主要是“主张退化史观与赞  相似文献   

5.
王书华 《河北学刊》2001,21(2):10-14
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在经学领域里的对立与分歧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以《周礼》为理论依据,撰《周礼义》阐发其改革主张;二程及其后学反对新政,否定《周礼义》,甚呈否定《周礼》。(2)王安石与二程都重视《孟子》,但王安石认为孟子并不全盘否定利,对于“民之所利”是不反对的;二程则认为孟子反对任何利,主张要义不要利。  相似文献   

6.
关学与洛学,同属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宋元学案·序录》云: “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其门户虽微,有殊于伊洛,而大本则一也。”这里说的“大本”是指“道”,即儒道。张载与二程同承孔孟,同明儒道,故云其“大本则一也”。程颐曾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遗书》卷二十一下)“天”在先秦儒家经典中有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浑沦言之,张载与二程同以儒家所谓“天”为本,亦可谓“大本则一也”。但析而言之,张载以“太虚之气”为天,以“气化”为道,与二程所谓“天者理也”(《遗书》卷十一)、“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十五)实又有哲  相似文献   

7.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们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取舍也各有长短,因而在吸收和批判“佛性说”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风格。对于这一点,二程虽然心照不宣,从未公开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已经在南宋以后朱熹与陆王学派的斗争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说: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确定了理学思想的基本格局。二程之间的不问点,只是理学内部的两种倾向,作为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是由二程在以儒学为骨干、兼收佛老思想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一.在“性即理”命题上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佛性”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宇宙一切法的本源;(二)“佛性”包含在一切法中;  相似文献   

8.
二、理气不离不杂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一)实理条理“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在船山哲学逻辑结构中,理与气关系构成其哲学逻辑结构的重要内容。理在船山哲学中究竟是什么?船山对其做了规定:第一,理为实理…  相似文献   

9.
1.“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诚明”与“自明诚”,治学入路之不同,古已有之。自朱陆之争出,学者遂以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章学诚《文史通义·朱陆》)。心学与理学分途,学界以为导源于二程;而心学与理学之异,则集中于“心即理”与“性即理”之争。然而儒学精神,本为一原;朱陆之争,亦非势同水火。必于异中见同,方可理解儒学真精神。因此,研究二程心性学说之异同,对于理解儒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家星 《中州学刊》2024,(1):117-124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对朱子再传饶双峰的《孟子》说加以深度剖析,从解经方法上严厉批评饶双峰过于分析的区别法“自误误人不小”,简直是“石田中求罅隙”;在理气观上,船山倡导理气不相离、理势不可截然分的理气相因观;在人心论上,船山严格辨析真心、本心与佛老之别,对双峰以人心为仁之解极表赞赏;在仁与礼乐、仁与不仁、孝与义等问题上,船山提出新的看法,批评双峰“谕父母于道”说违背了孝道精神。船山对双峰的反思与接受,表明船山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对朱子后学继承与批判之上,朱子后学构成船山思想的重要来源,显示出船山学的朱学底色。  相似文献   

11.
二程在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进而又从“格物致知”出发,具体阐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指出了区别认识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范畴,这就是“真知”与“常知”、“积累”与“贯通”。目前理论界对二程认识论中这两对范畴探讨甚少,而往往又失之偏颇。本文试就此范畴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二程较早地提出了“真知”这一认识论范畴,并说:“真知与常知异”。(《二程集》第一册,第19页。本文所引二程之语录均出自《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下只注明册数和页码)所谓“真知”,是指在自身经历、探索中所得到对某一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常知”,则是指间接地通过他人传来的、流于表面的一知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人们习惯称他为“船山”。比如,他的著述篇目,称作《船山著述目录》;他的著作集,刊作《船山遗书》、《船山全书》;他的生平事迹年表,题为《船山公年谱》、《王船山先生年谱》。为了纪念他,许多地方修建了“船山祠”,为了研究他的思想,海内外成立了各种以“船山”命名的学术性团体,等等。总之,三百多年来,“船山”别号与王夫之本名一同流传,为学者乃至世人所熟悉。那末,“船山”这个别号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船山”别号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后…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对王船山历史观的评价,争议颇多,《湘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四期发表的《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可以边样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形态,船山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雏形。”显然,持此观点的同志认为,王船山已经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虽是“雏型”,却已具唯物史观之“型”了,这也就是说,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两军对垒中,船山史观已属唯物史观营垒,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同一阵线,二者仅是“初级”与“高级”之别而已。这种观点,颇受到重视,《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均予摘录转登。最近,该学  相似文献   

14.
孙叔平先生把二程学说的根本观点归结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就其形而上者而言都是理,就其形而下者而言都是气,而形而下者是由形而上者产生的,所以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理.”很显然,孙先生认为“理”乃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无独有偶,还有学者认为:二程学说的核心是一套封建的伦理道德学说,其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可以说这和孙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关于二程的哲学性质都是唯心主义,这点在学术界早成定论.但若把二程哲学一概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笔者不敢苟同.肖萋父、李锦全二先生在论及二程哲学性质时认为,“程颢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倾向客观唯心主义.愚以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倾向”二字仍缺乏力度.  相似文献   

15.
涂波 《北方论丛》2006,(1):43-47
从两组概念———“理、事、情”和“情、理、气”切入,讨论船山历史批评中的诗学内容,以及其史论与诗论在概念运用及思想方法上的相通性,可以发现:“理、事、情”和“情、理、气”是代表船山历史批评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概念,二者相通处显示船山思想方法的层次性,其相异处则显示出史与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近读桂多荪《船山师友记补正》(载《船山学报》1985-2第69页),查阅了家藏《大行实录》残本,对于管嗣裘逃匿地点、共难的朋友以及与刘惟赞往来之人,有以下几点补正。 1、罗正钧《船山师友记》(岳麓书社1982年版)引《永历实录》载:管嗣裘在广西陷落后,“匿临川山中”,“临川”确为“灵川”之误。查《大行实录》和太平洋书店本《船山遗书》,均为“灵川”。可见是罗正钧抄录之误,或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到洪钟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80年第六期上的《论张船山的诗》一文,受到不少启发。在当前的学术刊物中,这样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和评论船山诗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这里,我只想就洪钟同志所提到的张船山与袁随园的关系提一点小小的异议。洪钟同志在文章中说:“从诗歌流派上看,张船山是属于性灵派的诗人,”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说,“他对袁枚很崇拜”,又说他主张“师法袁枚”,这却值得商榷。首克,船山是不承认这点的。《船山诗草》中有一首诗,是有人说他诗学随园,他公开加以否认:“……汉魏晋唐犹不学,谁能有意学随园”,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他在《寄贺简斋先生八十寿》诗中,虽然不免有些歌颂之词,但如“山林奇富贵,花月艳神仙”之句,固是恰如其分,也还有点讽刺之意,足见他不是真正崇拜随园的。从诗的风格上说,随园是学杨诚斋的(这点  相似文献   

18.
<正> 《双鹤瑞舞赋》在船山研究中是聚讼纷纭的。谭承耕同志写的《关于王夫之双鹤瑞舞赋问题》一文(刊于《文物》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九八二年,北京《文物》第六期刊出船山的《双鹤瑞舞赋》并发表了史展同志写的《王夫之双鹤瑞舞赋卷书后》的评论。这篇评论根据赋中有“维我大将军安远公”一语,断定此赋是写给清政府任命讨伐吴三桂的安远清寇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的祝寿词,进而作出结论:船山晚年已向清朝妥协。当年十月在衡阳举行的船山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拟就二程(程颢、程颐)的“道”范畴兼及二程哲学体系的结构特征,谈谈自己的浅见,请学术界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二程以“理”为最高原则构筑其哲学大厦,这种理论已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20.
二程在“心”、“性”、 “情”、“学”等方面的论述中有丰富的认识心理思想,现就其关于“知”的心理学观点,作一些简要的诠释和评论。 首先,二程对有知与无知进行了区别。他们说:动物有知,植物无知,其性自异,但赋形于天地,其理则一。”这是说,并非任何有生命的物质都有“知”这种心理活动的,“知”是动物所特有的。为什么动物有知、植物无知?二程没有解释,朱熹后来说;“动物有血气,故能知。”二程又说:“死者不可谓有知,不可谓无知。”这是说,人死之后处于有知与无知之间,为什么?二程也没有解释,朱熹后来这样解释,“然人死虽终归于散,然亦未便散尽,故祭祀有感格之理。先祖世次远者,气之有无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孙,毕竟只是一气,所以有感通之理。”这种折衷的说法,为鬼神论开了方便之门,最终把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主体分离开来,使认识心理失去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