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法国华人作家在世界文坛取得的成绩逐渐引起关注,他们用法文书写中国故事有着各自不同的动机,或怀乡或批判或夸大异国情调,但不可否认他们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拓展了空间。本文主要以法国华人女作家山飒的小说《围棋少女》为个案,分析了它的文本特征和文化内涵:以围棋隐喻战争和爱情、以小说和传记的文类越界来构写历史。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法国华人文学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丽 《学术论坛》2012,35(9):70-74
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作家A.S.拜厄特的长篇小说<占有>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等方面,均有其特点.研究其叙事策略,可以发现,小说由多视角叙事和侦探小说的神秘与悬念建构起内外两层故事,带给读者进入时空隧道的感觉;神话、诗歌及日记等文本穿插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手段上的单一性和直白性;象征和隐喻连接现实、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体现了叙事语言在表现主题、构建文本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以及蕴涵其中的女性观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它是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事实上,现存最早嘉靖本《三国演义》对历史上一些女性形象已经做了正面的艺术加工,让女性在国家叙事中拥有一席之地,其它众多版本在性别问题上都拥有这一基本特征。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改写和评语,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国家宏大叙事中的地位和价值。毛评本作为宏大叙事的典范文本,虽然受限于时代,尤其是受限于题材与文本疆域,没有也不可能关注现代性别理论所要求的女性的个体情感需要与生命逻辑,但是,却从宏观的角度,为男女性别平等做出了超越时代的、难能可贵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广发 《理论界》2010,(5):132-133
《百年孤独》是在拉丁美洲的独特现实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获得的巨大声誉并非偶然。其神奇魔幻的风格,既是对本民族神话叙事的高度体现,又是对西方文学传统的成功回应。它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寓言。其寓言性体现在其破碎的文本,《圣经》模式的再现以及文本的多重含义上。  相似文献   

6.
《银城故事》是李锐的长篇力作,本文主要从李锐写作《银城故事》的姿态出发,探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姿态?他的思想资源在哪里?在文本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因此笔者从主题上的反历史、反神话、反宏大叙事等表现作者对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的关注。叙事上从反民间角度涉足,表现作者的"双向煎熬"。  相似文献   

7.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8.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刘超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2):133-140
同构叙事是史诗中常见的一种叙事模式,其往往通过隐喻或象征手法,使故事情节与神话传说及历史现实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效果,从而为变动不拘的日常世界提供合理化解释。古英语文学经典《贝奥武甫》正是这类作品的重要代表,史诗基于神祇、英雄、凡人三种类型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确认了"诸神的黄昏"这一北欧神话的母题,而主人公贝奥武甫则成为联系各条叙事线索的结点。通过对北欧神话以及早期斯堪的纳维亚历史上由多神教向一神教、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转变进行隐喻性的呈现,文本与神话及历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广义上的同构关系,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1942年后的解放区小说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直接形塑的结果.这一形塑,既表现为小说界整体叙事版图的再造,更表现为具体小说文本叙事各层面如故事结构、叙述话语、意义调度上的改变.形塑过程中,也曾受到作家们某些有意无意的抵制,这些抵制最终以叙事裂缝的形式,呈现在了小说文本中.  相似文献   

11.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故事画,探讨了叙事图像与叙事文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图像对文本的模仿或再现问题.文章认为,语词与图像都是叙事的工具或手段,但在和语词的长期共存与竞争中,图像总是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所以,在中西文化史上,文本都占了叙事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按照法国学者塔尔德的"模仿律","优势媒介"容易成为"范本"而被模仿,所以,艺术史上就出现了叙事性图像模仿叙事文本的倾向.文章还运用皮尔斯的符号理论,对故事画中图像与文本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对传统女性文学"闺怨"模式的戏仿,对婚姻场景中男性视角叙述的反讽,以及对母爱主题的复调观照,凌叔华在其小说集《花之寺》中实现了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消解.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本文阐述了凌叔华小说以其客观化叙述策略对五四主流意识形态实行的暗中颠覆.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与情感/行为:性别对叙述以及叙述对性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叙事学通常注重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不过,最近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开始关注叙事形式如何通过阅读行为影响读者本人的性别行为.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探索性别意识展现方面进行的努力.本文将"行为"概念引入叙事文本的分析和阅读层面,揭示阅读某种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叙事文本如何影响读者本人对于性别文化、性别身份的认同或拒绝.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的写作策略是福克纳创作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有益尝试,其创作凸显了作者对文学传统和以往作品的利用和模仿,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否定颠覆和创新发展。以《押沙龙,押沙龙!》为个案研究,从文本叙事模式、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本独特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族女性作家的书写在新时期以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她们的汉语书写一方面使文本具有了对话性质的双语互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历史和藏族女性的关注,也展示了不亚于藏族男性作家的叙事能力.这种藏族女性的独立意识,建构起了她们作为藏族女性这个边缘群体的书写主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对应了古代神话中追寻和飞翔的原型模式,而作品中的飞翔也是黑人文学传统中飞翔意象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8.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两个在性爱叙事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典型文本。其故事、情景、行动元及语境方面的趋同与相异比较,使我们看到了叙事文学中浅表叙事层面后的深层叙事,尤其见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对知识分子本质的思考这一过去从未被论者关注的话题。研究这一叙事指向特点不仅对文本分析亦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探寻产生了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理基础是影响文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古希腊神话与地理紧密相关,文本内部的叙事逻辑与文本外部的传播踪迹均以此统摄:在内表现为神话想象以地理基准为据,在外表现为影响辐射以地理图式为形。而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地理叙事”,是烛照以“地理”为阐释动力与传播路径之对象的星星之火。以“地理叙事”解读古希腊神话,其内逻辑与外形态被置于四重视域:哲学本体视域中的概念地理、地理文本视域中的权力空间、地域美学视域中的海洋精神与地理传播视域中的精神动力。“地理叙事”是寻踪古希腊神话成文、立形与传播的入口,也是对该术语的效力试炼与理论调补。在坚守本体不偏、阐释不古的原则下,“地理叙事”对古希腊神话研究予以理论激活,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文学的精神坐标的地位,同时赋予了文学地理学批评以理论温度。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江淮论坛》2014,(2):178-182
分析"白虎山学道"中神话叙事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示神话之旅的四个阶段,指出基于种族和性别隔阂概念的人类社会的局限性,评估神话叙事手法在作品中消除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有效性,论证重构民主公平的人类社会的可能,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在国内的普及和教学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