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章学诚是我国封建时代后期很有成就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他一生编修过《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许多部志书。在他修纂方志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方志学理论,特别是对于方志中纪传人物之理论贡献,实有筚路蓝缕之功。所以梁启超称:“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言之有实,唯虚言之务去,是章学诚对于志书纪传人物的第一要求。在章学诚之前,方志虽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中国现代方志学》这部大型方志学术理论专著学术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方志政治理论、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应用理论。这三个理论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架出围绕方志事业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方志的性质历来有两派之争。主史派认为方志是区域性的历史资料之书,如清末史学家章学诚说:“方志乃一方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了他的一套方志学理论与方法;主地派认为,方志是记载区域性地理资料之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这种纷争说明,仅从方志的内容和体例角度,很难窥其全貌。而更全面地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哲学、中西文化比较以及方志演变过程的研究中,才能抓住其实质,并为今后继承和创新方志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西方古典哲学家康德曾指出:人的经验交流可分成两类:叙述的或历史的;描述的或地  相似文献   

4.
方志学,就其源远流长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就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来说,又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关于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的许多问题,包括新方志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问题,还需在继续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获得解决。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仅供讨论、参考。一、地方志的内容是不断更新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史学理论出发,提出地方志即中国式的地方史的观点。并从历史上地方志的历史学科属性、前代学者有关“志即是史”的探索,以及方志发展中与地方史合而为一的事实等方面加以论证。进而对史志关系以及传统史学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指出要将地方志成为一门独立的方志学而脱离历史学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六五”期间,浙江全省已有三十个县市建立了地方志的编纂机构,修志队伍有两千多人,出版新旧方志、资料和方志学论著三十余种,计一千多万字。我省第一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建德县志》即将出版。为促进修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省修志工作者于十月在杭州举行了省地方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省委第一书记王芳向大会致了贺词。王芳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法,是一项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方志,就是这些宝贵遗产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现存的旧地方志,约达七、八千种,十多万卷,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遍及全国各地。由于时间的久远,印刷技术的落后,战争的洗劫,以及封建政府搞文化专制主义、对一些书籍实行禁毁的反动政策,方志散佚的数量是无法估计的。过去,史学界对方志做了大量的研究。今天,继续挖掘、整理和研究旧方志,编修新方志,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方志的起源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取周官外史掌志之义,名曰方志。”它主要是记载某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其史学理论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章学诚的史学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经世”、“明道”到主体史观的思想演进过程 ,以及由“史意”而“史评”而“史学”的主体意识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章理论观念的提出与变化,往往有学术思想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推动作用,诸子学的影响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清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章学诚、刘师培身处不同时期,二人自觉将诸子学与文章学的思考结合起来.章学诚明确提出战国文章在文章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刘师培则承接章学诚,明确阐发了战国文章的价值,这一论述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散文史研究;章学诚围绕战国诸子对文章体貌流变的论述略引端绪,之后刘师培则站在文章发展史的高度,由“辨章学术”从而梳理文章发展之源流、规律,这是当代研究值得借鉴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评仓修良、叶建华著《章学诚评传》刘连开刘连开,男,1965年生,史学博士,杭州大学历史系教师。(杭州310028)清代章学诚的学术影响早已越出国界,他已成为一位世人嘱目的国际文化思想学者。关于这一点,几乎无人予以否认。但是,事实的另一方面也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简称方志。据国家天文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初步统计,我国目前约拥有八千五百余部方志。方志是记载某地区(通常以历代行政区域为界)内的地理、天文、物产、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家谱方面历史情况的综合性著作。为此,方志向有“博物之  相似文献   

13.
浙江素称“人文荟萃,著述斐然”之邦。地方史志源远流长,种目繁多,在中国方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浙江方志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无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些粗浅的考索。浙江地方志始于何时?一般的看法是把《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当作浙江乃至全国的第一部方志。清人洪亮吉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近世多数学者亦宗尚洪说,认为此书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我们则持不同看法。《越绝书》并非方志,把它归入地方史之林更妥。理由有三:其一,《越绝书》现存十  相似文献   

14.
香港大学何冠彪先生撰写的《浙东学派问题平议》(刊载于《清史论丛》第七辑,以下简称“平议”),对于上自清朝章学诚、下至当代陈训慈所论述的清代浙东史学的源流提出不同的见解。笔者拜读之余,对其引证之博雅、行文之犀利甚表钦佩,但对其中心论点不敢苟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所谓浙东学派的“家法互相传受”之说从何而来?二、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总结是否符合历史科学?三、邵廷采应否属于浙东学派?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5.
清修陕西地方志是陕西乃至全国旧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佳作,这些名志大多出自学者名流之手。乾隆年间毕沅抚陕,主持并倡导修志,掀起了学者名流参与陕西方志修纂的高潮,此风气一直沿及嘉道时期。学者名流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及修志主张在方志中均有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陕西方志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对当时及以后的陕西方志修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同时又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他一生先后主讲过定武书院、清漳书院、敬胜书院、莲池书院,还担任过梁国冶等人的家庭教师。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有:《与定武书院诸及门书》、《论课蒙学文法》、《答周(竹良)谷论课蒙书》、《清漳书院条约》、《清漳书院会课策问》。本文拟对其教育思想作一简单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1.教育目的:(1)“达其天而不益以人”。章学诚对于人的个性差异有明确认识,“人之才质,万变不同”。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学问的路数也不一样,有的人长于考证,有的擅于写文章,“以其所能而易其所不能,则所求者可以无弗得也”。如果放弃自己的特长而去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则不可能取得成就。所谓  相似文献   

17.
《四明山志》是黄宗羲所著唯一的一部方志体著述,也是现存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的一部专志。通过该志不仅有助于了解黄宗羲治学为世的思想作风,追踪他的生活足迹,而且更有助于探究他对地方志编纂的独特见解和方法,以及对后世方志特別是浙东地区方志编纂的影响。《四明山志》的成书年代,据洪焕椿《浙江方志考》说是“纂于康熙间”。此语欠当。黃宗羲自序说:“壬午岁余作《四明山志》,亡友陆文虎欲刻之而末果,藏于牛箧鼠啮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论辨     
本文围绕关于章学诚的评价问题进行论述,指出学术界有人对章学诚的学术和人品贬抑太甚,有悖客观事实,必须辨明。文章强调:章学诚的治学精神和学术贡献不仅不比考据学派逊色,反而更胜一筹;他对同时代学者的批评能中其要害而非挟私泄愤,根本不存在缺少史德的问题;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19.
北京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北京社会函授大学于1991年7月5日至14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该校方志学系专题面授、信息交流研讨会,参加会议共一百四十余人,主要是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该校毕业学员,他们大都从事基层志书的编纂或组织领导工作,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迫切希望从理论上学习、总结和提高。会议邀请史志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面授讲课,紧紧围绕着“如何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努力提高新方志的质量”这个中心,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研讨会开得生动活泼,畅所欲言,谈论的意见,几乎涉及到近年来方志学界关心的所有问题。现将其中一些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承浙东史学之绪,系统提出“六经皆史”说。他强调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空言,崇尚实用;并针对乾嘉考据学自矜博雅而不能汇通大义的弊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成就了开通风气的学问。“六经皆史”说剥去了六经的神圣外衣,还原为史,并以史学代替经学,这在清代经学鼎盛时期是不随流俗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