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我们能够认识外部世界并建构语言的认知机制。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考察语料库中韩国语"??(信赖感)"相关隐喻的使用情况,探讨分析了"??(信赖感)"建筑隐喻的构成及其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2.
法国语言学家、教育家梅耶(1866~1936)Meillet,Antoine曾说过:"有生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也有同样的观点:"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民俗文化。谐音是中国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与年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年俗现象进行分析,力求揭示谐音在年俗文化中的诸多有趣现象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收集韩国Trends21语料库中"?(梦想)"的植物隐喻,对这些隐喻进行详细的归类和分析,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作为始源域向"梦想"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并分析这些韩国语植物隐喻表达式的经验基础及其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依托字典和语料库,从义项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探究韩汉两种语言的方位词"?/??""?/?""左/右"的基本义项,将语言的本体研究与文化等方面相结合,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发现两种语言方位词在对称性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经对比发现,韩汉方位词"?/??""?/?""左/右"在文化内涵层面,均呈现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2018年5月29日,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中,"打call"被正式列为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从"打call"一词的由来、用法、词义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打call"展开,分析从2011年由"hold住"开始流行的,混合语码形态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与意义、客观现实之间是否存在着理据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从语言的经验本质性视角揭示其理据性。本文从认知体验观角度出发,探讨作为语言符号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通过对中国姓名的相关历史背景分析,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风俗等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姓名符号命名特征及其本质,从而说明中国人取名及姓名来源并非是任意性而是理据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访谈节目的出现拓宽了我们的谈话语境,而"好"及其变体"好的"在这一新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倾向。在谈话节目中的话轮中,"好(的)"所表现的特点为连贯性、衔接性、信息性、意图性、前景性、互文性、可接受性等,对其话语标记功能的使用是主持人常用的谈话技巧。本文将利用数学统计相关方法,解释"好(的)"话语标记功能,从而对"好(的)"话语标记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的影响和作用也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本文将通过对以往语言迁移研究的述评,着重从语言迁移研究的不同层面对中国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通俗的讲,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心理语言学是以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在面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中,我们主要采取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从课堂用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出发,观察受试者的第二语言创造能力(具体说,学到什么程度能用第二语言说出未学过的句子),并由此探究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异同点,进一步了解语言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二十年来超语研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势头强劲。超语衍生于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是持续进行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使用者掌握的所有语言资源均指向一个语言知识库,供其无差别调动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从超语视角出发,说话者交替使用不同语言不再表现为某种语言能力的缺陷,而是作为丰富的语言资源以促进交际。超语的迅猛发展标志着应用语言学下外语教学范式的转变,它颠覆了语言的传统定义,并革新了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增多,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在日常生活口语中,有大量的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明显的就是"X哥""X姐"的盛行,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从语言和社会阶级,语言和环境,语言和社会交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口语和网络语中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无所谓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与文学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有社会历史发展的烙印。因此,本文拟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浅析民粹派文学的语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语料中,英汉双语的方位隐喻节点词"起伏"和"up(s)and down(s)"所吸引的搭配及其语义趋向、语义韵常模各不相同。基于大型语料库CCL和COCA中的新闻原创语料,探究方位隐喻在不同语言的搭配语境下的具体语义差异。汉语新闻语料中,节点词"起伏"的语义趋向多与景物描写、国际赛事、价格变化相关,呈现积极、中性和消极语义韵特征。英语新闻语料中,节点词"up(s)and down(s)"的语义趋向多注重个人相关的生活事宜,仅呈现中性和消极语义韵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淑华 《职业时空》2008,4(4):131-131
广告作为现代营销手段之一,愈来愈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意识,其语言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西方语用学知识的引进,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广告语言更是发展迅速。珍妮·托玛斯(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了理论框架,并与其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起为国内外学者指明了方向,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0多年来,许多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和文章相继问世,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广告语言从语用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当前广告语言的研究,语用失误的文章不多,且多基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这一领域,语用失误研究在层面上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成果 《现代交际》2012,(2):64+6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不可缺少的媒介。网络语言因其构思新颖、创作新奇、传播时间迅速、传播空间广阔及使用主体年龄段集中等诸多特点而在社会语言学中异军突起,地位愈加重要。而"凡客体"和"蓝精灵体"就是新兴网络流行语的突出代表。本文将通过研究"凡客体"和"蓝精灵体"的语言修辞、模因、文化内涵等,力求揭示其魅力不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英语是国际交流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我国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谈谈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当代语用特点的表达,新词群"XX族"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理想认知模型、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研究分析了新词群"XX族"的基本特点和生成机制,浅论了新词群"xx族"的出现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以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更多的语言现象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