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的关键举措。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利用好数据化设施,创新文化发展路径,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绵延不绝,最终在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文化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张健  潘青 《公关世界》2022,(18):149-150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横上下五千年,积淀着中华民族价值追求,浓缩着中华人民千年来的精神基因。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不仅仅是国家倡议,更是推进高校大学生承担起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使命。对此,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现状,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选择,旨在以此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渗透于高校校园中,健全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道路自信,还是理论自信,抑或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为了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增强文化自信,我国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准净化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因子,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灵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凝结中华民族的磅礴伟力、带动世界文化的繁荣。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发展时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的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要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几个方面入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采用了一系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在"中国梦"、以民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治国理念中都体现了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相结合的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实现民族复兴的远大目标,是习近平主席的优秀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担当起学习、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现代法制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法制建设的理论逻辑基础。本文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讨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其优秀的部分,从而为现代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综合考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而提出的发展方案。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持?首先基于20世纪初的经典文献分析,认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中层理论的建设和对物质实体层面的考量,然后结合理论和"匠人"发展的实践,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建构"的两种意义,尤其是对文化秩序、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翼  张晋敏 《现代妇女》2013,(12):310-311
在推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能够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为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遵循继承、发展、变革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实现以文育人,缓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政治性与文化性不平衡的现状,进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是当前思政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就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献竹 《职业》2016,(27):116-1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本文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及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薛凯文 《现代交际》2014,(8):227-228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从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等方面入手,增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沂蒙精神丰富内涵,沂蒙精神植根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沂蒙老区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展现的精神特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华夏民族精神,是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弘扬沂蒙精神是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对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价值,新时期加强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和谐的党群关系,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与课程实践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进程。本文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教育实践中应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的资源,立足作品品味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借助古诗词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使二者有了契合的可能。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二者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精华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文章从阳明心学的视野,探究阳明心学与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成长,并进一步推动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