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新滨 《职业》2016,(31):116-117
淄博市技师学院坚持贴近企业办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与110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有完善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及校企合作委员会组织机构,并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最终形成双促进的经济发展与技师教育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本文对产学相互支撑校企共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与行业互动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如何发挥其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作用,并将其定位于职业教育学生培养方面。通过以“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基础,分阶段实施课程培养,多个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我们对目前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时代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的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校企协同教育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重视,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校企协同教育强调的是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比较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比较合适.两种方式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校企协同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在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中,通过探索发现:只要企业有信心,学校实力够强,校企协同教育同样可以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样能获得很大收益.  相似文献   

4.
许崇岫 《职业时空》2008,4(4):132-13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人才。本着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技术人员的"双赢"原则,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多年来,威海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参照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职业教育与企业密切关系、共同培养急需对口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既是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主要模式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的困境和主要原因,提出从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的实际利益出发,建立和推广校企合作模式——一师双岗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王琳忠  林胜福 《职业》2012,(35):57-59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师对广西计算机学会、广西主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在于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服务方向;分析企业对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规划,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锦 《职业》2022,(5):48-50
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处于同等地位,双方要共同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实习培训。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优势,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推进落实校企育人新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庆海  王晓侃  武燕 《职业》2022,(20):31-33
职工培训是企业发展和高水平运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但目前职工培训存在需求不清晰、计划性不强、培训目标不高和效果差等问题,本研究从校企共生角度提出职工培训培养一体化的创新育训一体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共同构建培训体系和共同开展职工培训培养等方式,构建校企共生的职工培训培养一体化模式,助力企业高速发展,加快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实施人才订单培养推动校企合作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职院校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 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和发展,我国对熟练技工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企业生产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在市场的强劲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订单式培养近年来大行其道,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订单式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为让社会、企业和求职者共同忧心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涛 《职业》2017,(17):42-43
校企合作、走进企业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的一种办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双方只有建立机制,密切合作,才能共赢发展.本文就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6,(7)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创新后备技师培养模式,是我们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的一个重要措施。高级技工学校要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各类企业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联系,为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提供必要条件,鼓励企业  相似文献   

13.
青岛黄海学院开启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课堂,通过企业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实习就业结合等途径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锻炼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青岛黄海学院"企业课堂"为例,探讨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风英 《职业》2017,(4):47-48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医院)联合建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校企共赢,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都过硬的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车希海 《职业》2016,(21):23-24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深化,有利于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师资建设与“多师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小红 《职业》2012,(26):30
校企合作是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也是现阶段国内外职业学校主要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对社会经济、学校、企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冯为远 《职业》2014,(6):9-9
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2012年,广东率先提出“校企双制”办学制度。“校企双制”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院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  相似文献   

19.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即学校将企业资源引入教育中,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它起源于英国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李俊清 《职业》2020,(9):44-46
本文以校企一体化育人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实施“双元培养、四个共同”的校企双元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培养模式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