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欣  余晓辉 《职业》2014,(13):72-7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体现了党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把就业摆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另一方面说明提高就业质量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解决西藏不同时期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指导思想,西藏人民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到逐步建立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民生体系,到现在步入全面建设小康西藏的重要时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西藏在民生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离不开党,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和区内和谐稳定大环境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对人民群众关心和重视的政治学说。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对民生的重视、对民力的体恤、对民众的教育、对民意的顺从、与民众的同乐,以及得到民众的信任几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的精髓部分,要求我们将"以民为贵"作为所有工作的先决条件,尊重、关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完善社会主义民主,采取保障民生的各种措施,从根本上实现儒家民本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科技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科技。从总体看来,农村民生科技工作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以关注民生为目标的民生科技,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紧迫问题,也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5.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居民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本文针对民生中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首先说明了我国教育问题的现状,然后给出了解决弊端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我国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用参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民生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至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他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在民生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7.
黄林楠  王琳  于洪军 《职业时空》2008,4(10):236-237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主动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问题。如何主动适应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毕业生平稳、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我们于2007年对全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择业工作现状调查,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能对大学生和就业指导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田中宝 《职业》2011,(24):25-26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劳动就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要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办好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快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解决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伟东 《现代交际》2010,(11):67-67
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失业人员档案作为民生档案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失业人员档案的管理,对于保障失业人员切身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丽崇 《现代交际》2014,(6):106-106
就业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以增加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突破口,从对我国当前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状况进行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将有什么具体举措?有望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2010年,我国就业稳定向好。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提前实现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就业  相似文献   

12.
狄苏 《职业》2016,(20):134-136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以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民生的最基本问题,而棚户区改造正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紧密相连的,是解决"住有所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以及着重解决的课题。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效改善棚户区原住居民的住房条件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等,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棚户区改造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本文针对棚户区改造,从多方面切实推进民生工程进行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明 《科学发展》2009,(3):27-31
在我们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成果之际,城市化区域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同时,民生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失地农民、外来人口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民生"谓之人民的生计,"工程"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认为有必要以"工程"的概念来推进民生工作,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政府与居民的互信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不断深入推进城市化区域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6.
鲁伟 《职业时空》2009,5(6):28-29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新时期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景龙  井川  晓晨 《老年世界》2011,(12):23-24
“十二五”规划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大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开局大计,民生福祉优先,经济风向标首指保民生。人民群众对规划信心百倍、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热望,其中不乏年过古稀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在叩晌和谐社会大门的中共十七大上,历经八十六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绘蓝图、描愿景,切实解决有关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迫切问题,决定让普罗大众真正分享改革成果,迈向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福建山区多、老区多,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贫困,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摘自习近平总书记11月1日至2日在福建调研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20.
民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各个历史时期民生都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根据时代特色和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民生策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对民生的诉求也更加注重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发出了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强音,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既符合时代的需要,更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