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涛  胡远培 《现代妇女》2014,(12):I0103-I0104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具有马克思哲学的特性,不断被发展和丰富,及对现实具有重的指导意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重内容。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交往主体之间交往形式有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求。本文在结合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思想脉络及国内外对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概括出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有着把脉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方式,人作为交往活动的主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推动下,通过生产实践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交往也日渐呈现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但是网络交往的经济方面所呈现的利弊也日益凸显,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要认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交往的发展,推动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通过对书中"现实的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的思考引发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城乡差异、当前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等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交往思想最初见于《博士论文》,直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交往的内容才呈现得更全面系统,并且正式确立。本文从交往与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以及交往的作用三个方面全面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5.
微信作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其朋友圈的社交功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行为,本文利用"网络虚拟田野考察法"调研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交往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微生活方式下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阶级分析的两种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阶级“高于一切”的分析方式。《共产党宣言》的分析重点是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以及他们之间的剥削性生产关系。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架构最终将会简化为阶级对抗 ,促使经济利益归一及引发政治斗争 ,并促成工人阶级的诞生。此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关系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并结束了诸如宗教、家庭、年龄、性别及民族等等的其他关系。随之 ,阶级斗争将会加剧 ,并引发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的著作使阶级成为社会科学的议题。在马克思以后…  相似文献   

7.
由于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突破国家的界限,形成了以个体为核心的全球性的社会交往模式。“微全球化”研究是一种基于微观视野的全球化研究.其一般模式和共同特点是把个人层面上涉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行为、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作为其研究的切入点,并进而把握某种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行为、交往、关系。“微全球化”现象泛见于与青年群体相关的各种活动和事件中,对青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革命同伴,一直以来与马克思齐名,他们共同创立了为追求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他们在学术上的关系曾经被看做是一体的。而在西方,关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扭曲,从而形成认为恩格斯是马克思修正主义者的看法,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与马克思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术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被不断地剥离,而学术界也在不断质疑与不断辩解的过程中逐渐使这一主题凸显。在西方,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马恩对立论",及与其对应的"马恩一致论",而在近年来,"马恩差异论"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梳理马恩之间的学术关系对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思想的关系,加深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以及原文本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意识形态问题或者说对观念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鲍威尔、施蒂纳对观念的认识及费尔巴哈从人的"类"角度对观念的解读大同小异,都是从观念决定现实出发的,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1)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观念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单身青年相亲失败是社会规训的非预期性结果。在学习工作方面,学习工作占用了青年的大量时间,客观上影响了其日常交往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习工作对青年进行思维表达的工具理性规训,造成其交往行动单向度为目的性行动,阻碍了日常交往的社会化。在日常交往方面,家庭规训——家庭对子女溺爱式的教养,造就了其低自尊的人格特征,以至于其在与他人交往中,当知觉到他人否认时拒绝承认不足与改变,交往失败,沦落为"单身狗"。青年单身现象的社会规训机制的揭示,一方面在微观上实证生活殖民化理论的同时质疑了交往合理性实现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将规训概念的解释范畴拓展到非预期性结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交往思想及相关理论基础上,用新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带领交往理论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道路,在充实交往理论同时,可引导人们用更为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凸显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存在价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交往思想视域下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评析,以期为引导人们解决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祝永丽 《现代交际》2014,(10):24-25
"Repair"是会话分析中常用的术语之一,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术语译名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然而,国内一些学者对"repair"的译名众说纷纭,存在的译名有"修正""修补""纠正""更改""纠偏""纠错"以及"纠误"。结合"repair"的多种译名,本文从"repair"在普通语境中的基本词义和"repair"所指的语言现象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采取"修补"这一译名更加合理、科学,并试图给"repair"下定义。  相似文献   

13.
俄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作为语言学术语的фразеологизм通常被我国俄语工作者翻译为"成语",本文从фразеологизм和成语的概念、特征、范围出发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出二者的不对等性,得出俄语фразеологизм不论做狭义解释还是广义解释,都应该翻译为"熟语",而非"成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构想,意在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与农村资源闲置之间的冲突。但是政策术语不能直接转换为法律语言予以使用。以宅基地制度为分析对象,综合利用了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探求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术语法律构建的合理化转换的路径,构建"宅基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法定租赁权"三权模式,实现农民集体、农民与社会主体的三方共享。  相似文献   

15.
任隆男 《现代交际》2014,(6):230-230
交往可以说是马克思进行唯物史观构建的基础性及总体性范畴,它不仅被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不同时期,而且以实践为基础,强调人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周遭的人进行交往,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理论。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在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亲子游戏是亲子交往的重要形式,在情感沟通的同时,培养了儿童早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亲子游戏是儿童适应社会环境、与人交往的基础,让儿童在欢乐中学会了做人做事。  相似文献   

17.
师生交往就是师与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全面的沟通,并从各自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从而达成理解的一致性。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师生交往机会不平等,师生交往过程内容单一、形式僵硬等现象。本文针对此问题从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摆脱体制控制,回归交往的互为主体性;摆脱沟通僵化的模式,回归理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读屏”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常规动作”和“生动表情”,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在种种屏幕面前也得以再造。电视屏幕为青少年展示了成人的后台景象,使青少年学习到许多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少年按照新的规则展开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撞击。学习如何同他人交往,并将这些交往技巧迁移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手机作为“流动的现代性”的表征之一,重新结构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然而,青少年的社会需要不可能仅仅从抽象的“人机关系”中得到满足,“人机”关系自然不可能彻底取代“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的交往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本文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依托,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从字义上去理解"一"、"异"、"亦"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同时并选从一棵树的创作思考论述"一"、"异"、"亦"的存在。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和关联,即一等于异等于亦,一等于异加亦,异等于一加亦,亦等于一加异。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一""异""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