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慕课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不久,即在我国高校掀起了一轮热潮,深刻影响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正确利用慕课新兴方式,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慕课——传统教学"的融合,准确定位慕课、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开创慕课自主学习模式、设计慕课翻转课堂模式、建立慕课学习共同体等方面来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徐孝才 《职业》2018,(32):108-109
慕课作为新兴教学方式,正逐步走进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本文通过利用超星公司开发的中职德育课程平台实施慕课实践教学,对慕课之于中职德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变革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实践探索,为中职学校更好地实施慕课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慕课这种互联网课程的兴起,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慕课不仅是将课程搬到网路上这种形式的改变,还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如何将慕课和线下课堂相融合,既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又不失面对面的课堂互动,将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慕课概述与发展、慕课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及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慕课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受到了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喜爱。英语作为高职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只有辩证看待慕课对英语课堂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将慕课与英语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慕课教学优势,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2012年慕课横空出世,以后被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具有其特殊之处并且影响深远,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然而,慕课与思政课结合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及教育主体四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可以从将慕课应用到合适且特定的场景、政府和平台提供支持且加强管理、高校勇敢谨慎地交流实践、师生树立正确态度几个方面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6.
"慕课(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烤房教育学为基础的。是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相互融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教"与"学"的双重改革。"慕课"对高校的教学改革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基于此,笔者将以"慕课"的突出特征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具体分析一下"慕课"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希望此文能给以后研究相关方面的学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教育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开发出了新软件,这为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慕课"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其在授课模式上具有多样化的模式,能够将学习管理系统以及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检索到学生需要的内容,这对于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高校文献检索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高校文献检索微课平台设计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化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优质的慕课资源和平台的支持,慕课的发展为混合式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为例,将混合式学习与MOOC相结合,通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混合,构建一个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慕课基于证据的、现代的、数据驱动的教育方法论,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面对这炙手可热的慕课,本文将其与传统教学进行了对比,并对慕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慕课(MOOC)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也给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本研究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现状,探讨慕课环境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建立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理念相融合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亦需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在网络时代,慕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开始盛行。面对慕课这一新技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既需借助其技术优势,又需坚持思政课的教学宗旨。在慕课环境下既有所改变又有所坚持。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开展,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基本功,包括歌唱技巧、音乐理解和欣赏能力等,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音乐类高校不断进行专业扩充,声乐专业学生的人数显著增加,这些都给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对当下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石韵 《现代交际》2014,(5):246-24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教育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加课堂信息量,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信息化提供了多元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慕课、电子课本等。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重组,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也让更多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数字广播、微信、QQ、网络电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环境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教育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微课、网课、慕课等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大学校园,为丰富高校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帮助。本文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在声乐教学上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忽视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且在现阶段,高校培养出的音乐人才和社会需求不符合,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在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上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本文介绍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阐释了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被广泛设计到了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当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能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从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来说,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其弊端和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当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为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有力支撑。本文立足于师范院校发展实际,对信息技术在师范院校声乐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为教育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关注的一个国际化论题,在中国,各大高校也开始充分重视通识教育的现实方式。而当"慕课"进入中国后,它也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启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似乎迫在眉睫。在通识教育与"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可以尝试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重新解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旨在寻找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王茜 《公关世界》2022,(2):100-101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进一步发展中,也有效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冲击,高校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现如今现代信息技术得到社会中各个领域的认可和应用,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够加深所学思政课知识的记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思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进而有助于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形成积极自主学习思政课知识的意识,获得理想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针对翻转课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推动高校中思政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国际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朗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国际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备受人们关注,同时这样的情况也给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所以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出了新的教学成果——慕课。慕课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方法等逐渐被淘汰,可以说,在慕课时代下,英语教学若是不能进行改革,那么教学最终将步入失败。因此,本文对慕课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