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喜梅 《现代交际》2011,(10):24-27
为了正确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于正确区分民事和刑事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确保民商事审判的有序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审判实践中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仍存在一些尚不明确的程序与实体问题,将"先刑后民"视为刑民交叉案件司法原则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文章试图在考察并借鉴国外司法中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规定的细化与立法的创新两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当防卫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然而从民法与刑法上分析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首先民法与刑法在处理侵权和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就"正当防卫"的"正当"行为存在不同的限定,由此便出现了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运用。文章围绕正当防卫,分析了其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运用。  相似文献   

3.
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规定督促程序,但在借鉴国外立法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于1991年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了如今的民事诉讼法督促程序。督促程序以快捷、成本低、简便的特性,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也符合司法改革精神,因此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现实中的很多因素与督促程序的内在本质不相协调。目前,法院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及其适用的环境会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而克服不利因素,诚信体系的建立、司法环境、社会环境的好转,督促程序应该在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成为人民法院大部分经济纠纷案件首选的适用程序,帮助人民法院快速解决部分金融案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加强,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人们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并且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给予司法案件更高的关注度。很多的司法案件在不同的方面触动人们的神经。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对司法案件的实践带来影响。通常将来自民众的影响因素称为民意。有多种因素导致民意与司法实践产生联系,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对于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司法能够满足民生的根本需求,另外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更加关注司法案件。总而言之,近年来民意与司法案件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民意进行概述,分析民意对司法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阐述了民意与司法关系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5.
虽然商标注册审查有法定的标准和客观的条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出现错漏、受蒙骗以及审查工作的失误等人为因素,目前还难以避免,因此对于注册不当的商标需要建立一定的监督纠正机制。目前我国《商标法》主要规定由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通过行政撤销方式处理,而商标注册不当大部分是因为侵犯第三人民事权利,基于其民事纠纷的性质,就应该可以通过民事司法途径处理,而禁止注册商标使用正是其处理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商标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撤销注册商标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注册商标禁止使用的司法解释,论述我国现行法律有关商标注册不当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禁止使用注册商标制度在我国的法律适用基础,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6.
告诉才处理案件在我国采取"绝对自诉主义",在程序上尽管可以避免公权力对家庭的不当干预,但受虐儿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长此以往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犯罪,而案件最终需要通过公诉途径解决。《刑法修正案(九)》就虐待被监护、看护人,新增设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并对第260条虐待罪第3款"告诉才处理"进行了限缩。但受传统政治哲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司法实践中限缩的告诉才处理,在诉讼启动的裁决上难以衡量。而家暴虐童行为追诉方式的公诉化,不仅是对寻求不同代际之间正义的积极回应,还是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必然要求。此外,应综合考量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能否有效衔接,从而使得修法的预期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李强 《现代交际》2011,(12):28-28
法律部门的划分,其依据就是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而且调整方法的确立也是与调整对象有密切关系的,调整对象不同,调整方法就有所区别。比如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规范大多是任意性规范,法不禁止即自由,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由作为平等主体的私人来完成。这一点就与行政法和刑法有所不同。环境法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必须有自己的调整对象,只有调整对象确定,那么环境法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法律部门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完全没有重合之处的,在法律部门之间是存在交叉地带的.  相似文献   

8.
王育红 《职业》2008,(5):114-116
因侵权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并同时发生数种性质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认为涉及多方当事人就是共同侵权,这就曲解了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审理存在多方当亭人的案件,应当认真分析其中的法律关系,准确认定其责任性质,正确适用归责原则,以妥当处理纠纷,合理地救济受害人,制裁和教育加害人,从而有效地抑制侵权行为的发生.本文拟根据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对共同侵权行为归类,并对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7年刘广明案判决中,最高法首次引入德国法上的保护规范理论,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基准即"利害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目前我国学界对保护规范理论的争议集中于"能否司法适用"问题上,大致形成"肯定立场"与"否定立场"两种观点,但仍要对保护规范理论"如何具体适用"的实践问题予以回应。鉴于其司法适用混乱现状,有必要统一保护规范理论分析框架,采取"三层次"的分析框架:第一层次中确认被诉行政行为违反的法律规范;第二层次解释争议规范是否属于保护规范;第三层次则判断原告是否属于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10.
逄博  翟松辉 《职业》2012,(11):173
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由于这种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行使的,也称为"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在环境法的司法层面,主要指的是环境执法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老年人救济申请权的特殊权利形态,老年人紧急救济申请权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尤其特殊。与一般救济申请权不同,紧急救济申请权的"紧急"属性在客观上产生了三种法律隔绝效果,这使得在适用一般救济申请权时畅通无阻的意思自治理论、民事代理制度、诉讼救济机制和司法调解救济机制在处理特殊救济申请权时产生了适用不能的危局。为了破解危局,全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对法律谦抑性价值和法律维护公序良俗之功能价值的论衡,构建了意思推定的理论设想,并基于该设想为老年人紧急救济申请权利机制在民事及行政救济领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民法,从其产生之时起,就着眼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民事关系与财产关系。税法则通过法律的手段调整税收关系,维护正常税收秩序,保障国家税收职能的实现。在此本人试以民事基本原则作为切入点,对其在税法中的适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安凤仙  陈子盼 《现代交际》2022,(12):74-81+123
见义勇为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肯定。实践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同的评判路径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制约见义勇为行为评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我国有必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见义勇为行为的理性评判。应站在德法兼顾的立场上,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综合权衡,将价值思维融入法治思维,实现见义勇为行为评判中法治与德治的协同。  相似文献   

14.
抢劫罪是我国刑法中严重的侵犯财产犯罪。司法实践中由于有些案件性质的特殊性和刑法规定的缺陷,导致对该类犯罪罪与非罪的争议。本文从几起特殊的抢劫案件出发,对我国抢劫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从案件的社会危害性、非法占有意志性和行为的暴力性来正确的认定犯罪,充分体现罪行相适原则。  相似文献   

15.
吕小兰 《现代妇女》2014,(6):138-138
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有很多,类推适用是我国民法解释学中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在民法适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然而类推适用在民法中的具体应用缺因各个具体的制度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将对类推适用在善意取得和物权法定主义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赵永宏 《现代妇女》2013,(12):292-292
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在民事司法审判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举证责任的分配更是一个长久以来学者和专家探讨的理论话题。在我国证明责任在民事司法活动中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关其规定比较完善,很好的理解和适用这一证明责任是保证司法公正和体现法治人权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举证责任里面的特殊类型:医疗事故中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相关规定和法理的学习研究,用仅有的微薄的法律知识评析现有的举证责任制度,并就存在的缺陷提出自昏的鄙见,以图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7.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所在,也是检察权的司法属性和人民属性所应秉承的基本立场。检察信访案件工作十分复杂,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需要客观分析涉检信访案件特点,完善处理涉检信访的路径措施,使检察信访工作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8.
法律行为是民法的基本问题,而意思表示又是法律行为的核心与本质。关于它是否应是合法性的问题及意思表示的重视度在我国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将就围绕法律行为的概念本身出发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少年(婴儿)时代胎儿胎儿还不能称作法律上的“人”,法律只认可其为胎儿。我国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为体现对胎儿的特别保护,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还规定,孕妇不适用死刑和治安拘留。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七)》第224条之一规定了“组织、领导传销罪”,该罪名的出现使我国对传销活动的惩治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了有效的适用新罪名,更好地预防、威慑和惩治传销行为,本文对与该罪名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