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和"理念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分析当代中国"和"理念的发展历程,总结"和"理念在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阐释和拓展当代中国"和"理念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代青年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也随着发生变迁,在西方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当代青年消费出现物化意识观念下享乐型消费盛行、个人主义观念下符号型消费凸显、异化消费观念下消费理性失衡等消费误区。后物质主义作为绿色政治理论核心价值观之一,其提倡的生态优先发展、绿色消费、理性平衡等观念能为青年绿色消费模式的建构提供理念导向。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是当代青年绿色消费模式建构的必然选择,绿色消费模式建构包含三个转向,即从物质——享乐型消费到后物质——生态型消费、从个性——符号型消费到需求——发展型消费和从欲望——异化型消费到理性——适度型消费。  相似文献   

3.
田晓虹 《社会学》2005,(4):57-64
人从呱呱落地起首先生活在家庭中,最初的社会化是在定位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以建立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为开端,通过家庭与孩子的接触,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做人的基本素质。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任何家庭都无法避免的责任课题。综观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与价值观演变的轨迹,以及它们与家庭教育理念、方式之间的同构性。研究日本家庭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与变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同属东亚文化圈和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资镜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自主的社会主义现实爱,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世俗化的浪漫爱,在21世纪初表现为流动的"超市"爱,在此演变过程中主要体现出情感化、物质化、流动化、公开化与欲望化等特点。通过"主导叙事——个人叙事"的视角发现,塑造青年亲密关系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国家到市场经济再到消费主义及科技的变迁,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正在经历一种"超市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陆礼 《城市观察》2012,(2):161-167
"公交优先"作为当代全球性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诉求。城市交通的伦理性源于对最低收入者生存权利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它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城市交通的公共属性要求在城市交通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当代人"可达性权利"的平等性和重点关照性。当代发达国家"公交优先"的普遍经验证明,"公交优先"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不可替代的策略抉择。  相似文献   

6.
中东反恐斗争是国际反恐中最关键、最具影响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治理问题之一。它与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分不开,又同中东伊斯兰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如何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直接相关。从中东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发展和蔓延的轨迹看,中东恐怖主义既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宗教、民族等内部因素,也掺杂着外来侵略、占领、干涉以及地区国家之间领土、资源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等外部环境因素。中国的反恐政策既出于保护海外利益的需要,也折射了中国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包罗万象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将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视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社会学独具特色的研究角度和分析框架。 本文拟从这样一种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做一尝试性分析。这里,社会结构是我们使用的主要分析概念,同时也是主要的分析对象。所谓社会结构,指具有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专家的身影。专家在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属性与专家参与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作者选取社会政策变迁的两个关键属性:损失嵌入性和知识复杂性,构建了一个社会政策变迁的分类模型,并界定了4种相应的专家参与模式。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对中国4个社会政策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较清晰地勾勒出专家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智勇 《公关世界》2022,(20):25-26
古代民本思想是统治者在千年发展过程中总结的治国理论,共产党人加强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深入研究,借助其深化“为人民服务理念”可真正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立足于古代民本思想,加强对其积极性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加强重视和关注,能在民本思想形成过程中梳理共产党人的发展脉络,进而加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0.
《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范本,在我国家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家训中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及早施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环境熏染等内容。而当代家庭教育存在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宽严不当,以及忽视家庭环境建设等问题。《颜氏家训》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有助于创新当代家庭教育理念,使当代家庭教育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优化当代家庭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教育框架下构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强调“主体-客体”二分的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教育学发展的桎梏。当代哲学中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导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转换成为必然。其实现路径包括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建构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模式以及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反哺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被当下国人推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漠,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追求新鲜、狂欢和刺激等。在这种节日文化的变迁中,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以概述,分析当代大学生节日观变迁存在的原因,提出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制是一种以口传身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人类早期社会一直存在且发展至今。师徒关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人际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也随之改变,存在与其相匹配的符号、价值观念,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的一种现实缩影。换言之,师徒关系的变迁过程本质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拟从社会学和中国研究的视角出发,从时空脉络来研究传统师徒关系,力图通过中国传统师徒关系变迁过程透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心理机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友情观也显现出不同特点。当代大学生的交友类型分为八种:城镇型、乡党型、新生型、老生型、同性型、异性型、同窗型、师生型。基于对价值变迁中当代大学生友情观的分析,建议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尊重,处理友情中的情、理、法三者的协调性三方面着手,树立信任型、进谏型的友情观。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这个词语从表面意义来讲,就是社会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情感上,对于所属政治体系的一种同向情感,同时对于整体也表现出行为上的支持。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政治认同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这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统一。"中国梦"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政治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和保障,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实现"中国梦"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此情况下,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在思想上充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保证当代中国政治能够迅速发展,从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涵,同时也分析了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刑罚的目的是刑法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它却长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让无数学者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上演了一幕幕美轮美奂的精彩论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愿望。然社会的变迁必然引起法律理念的改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趋势和背景下,对刑罚目的新理论的探讨和构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推进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经济社会背景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15年来,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在有序变迁,观念在深刻转变。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这已成为全国的共识。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在经济体制上,正在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人民生活上,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社会结构上,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和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的政治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既包含着修为自己,也包含着体察自然,还包含着规约社会。分析总结当代中国和理念的特点和精神实质,不仅能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的政治实践,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为分析中国社会救助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从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政策变迁的维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余年社会救助实践,分析了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行动原则和实践逻辑。认为,建党百余年来,社会救助在发展阶段、实施条件和政策理念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救助实践,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的时代性回应、革命性变革、适应性调整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社会救助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社会救助人民性、保障性、民生性和法治性的发展要义,展现了在社会历史巨变中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