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新时代的研究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新时代研究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会共同体意识铸牢资源,在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研究生应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同时家庭也要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认同基础。对上海15所高校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总体较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方面,学习时长、知识结构、环境感知、家庭状况、民族交往情况等因素作用明显。对不同学习时长、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家校联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胥乃丹  王硕 《现代交际》2023,(3):103-110+124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将中华姓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铸牢”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在解析中华姓氏文化历史地位与融入课程思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铸牢”视域形成,明确高校“铸牢”教育意义与关键,辩证得出中华姓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与高校实现“铸牢”教育具有互为表里、双位一体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有效路径。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座谈访谈,找出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现代媒介仪式与传统媒介仪式融入社区的有效路径教育,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中华民族永葆风华的精神脊梁,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凝练出来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要铸牢道路自信以明确道路方向,要铸牢理论自信以扎实理论基础,要铸牢制度自信以把握制度优势,要铸牢文化自信以增强文化认同。同时,新时代青年要做到着眼过去,放眼未来,摒弃历史虚无;要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杜绝盲目自信;要做到志存高远,矢志奋斗,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7.
加强内地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文化环境,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培育公民意识,以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推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被国家、社会和高校所重视。创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少数民族大学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大学生传统价值观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方法:运用传统价值观问卷、中华民族认同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属较高水平,不同民族与不同生源地存在交互作用并达到了显著水平(F=7.966;p=0.000),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F=4.261,p=0.040),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传统价值观均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因子。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是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方法,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论述了对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指出当前我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但是报告没有引起我们高校大学生的高度关注,甚至是漠视,究其原因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海疆意识淡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积极着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海疆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其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本文以民族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3.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贾瑜 《公关世界》2023,(20):122-124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复兴的实践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接力奋斗;从民族精神的传承维度看:担当复兴大任是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从个体成长的目标维度看:勇担复兴大任是新时代大学生成就自我的必然要求。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认知现状、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的认知现状、如何践行民族复兴大任担当的认知现状为调查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方面,探求了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与抵御、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教学体系,实现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日常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宗教、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相对较大。因此,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研究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以及全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体现一定…  相似文献   

17.
范海虹 《职业时空》2012,(4):132-133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自强意识淡化等问题。而《论语》做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蕴涵的人格思想,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却出现了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有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社会和学校诚信缺失,高校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监督约束机制缺乏和大学生自我修养不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员能否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和士官生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关系到学员能否迅速从我是一名大学生到"我更是一个兵"的身份重构。加强对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强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士兵学员的成长成才。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的军人身份意识,就是要打牢学员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明确军人职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入军营,制度入军营,文化入军营。  相似文献   

20.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