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技工院校的专业质量决定了人才质量和学校发展,专业建设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多维开展专业调研 专业建设要确保专业符合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贴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建设必须定期开展多维度的专业调研:针对行业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针对人才市场及企业调研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工作职责、工作过程与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针对同类院校调研同类专业培养方向、培养层次以及课程体系,针对毕业生调研就业质量与变化.以此为基础,还要保证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保障。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结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可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高职院校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既与市场发展状况有关,也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业服务工作及学生的就业定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分析如何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应届大学生毕业就业率。  相似文献   

5.
郭常勇 《职业》2017,(17):58-59
中职学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几年中职学生就业率持续走高,部分院校毕业生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高就业率与国家政策扶持、企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择业观念有直接关系,但高就业率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本地区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针对中职学生就业前景提出几点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扶忠 《职业》2017,(21):42-43
技校广告专业学生与其他学校同专业学生相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采用"制作+设计+创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学生的专业成长规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才培养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偏离社会实际、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变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目前主要的几种职业技能进行了凝练,建立起一套"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修订模式。结合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培养学生环境分析技能、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技能以及工程设计技能三种基本职业技能,修订了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正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被提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文中针对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之构想。  相似文献   

10.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方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通用管理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美结合来打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能够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当前高校人才发展多元化、教学专业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实际状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分析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发现,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十分必要,高校应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对学生就业理念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郑世英 《职业时空》2009,5(10):66-67
首先,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目标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其次,从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重新战略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热门技术的渗透,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任务中的首要课题.2013年7月份,在学校统筹组织下,计算机应用专业组深入忻州市及周边区域行业企业调研,系统了解和分析了计算机/IT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基于忻州市工业学校发展实际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引导、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综合实践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基于当前社会就业需求,高职英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充分关注到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合理创新英语教学模式,融入更加多元化的英语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最大化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促使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本文将进一步对就业需求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逐年加大,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向也相应随之调整。如何结合中学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数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研究表明:以"案例"为载体,采用"模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与教育硕士培养更加匹配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同时实现了培养目标与途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属于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的音乐专业人才不断增加,已经超出了当前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音乐专业就业竞争的激烈局面加剧,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为了解决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对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针对性的对策,以改善其就业状况,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7.
张良智  张丽芳 《职业》2023,(7):85-87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积极推动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深入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精神,坚持就业导向办学理念,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办专业,立足需求育人才,积极回应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职业价值观选择、社会需求标准获取、职业能力提升和校内完成求职等方面诉求,主动对接社会用人标准,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将就业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了高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度。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2%,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省劳技、学技术、就业好”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院校是地方性高校转型后的院校,其就业问题也是其落脚点。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转型成功的新工科院校越来越多,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新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利用SWOT模型,科学地探索新工科院校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并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为毕业生更好地根植地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学风建设是学生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大学,汲取知识,并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工科生就业前景好,我国工科生的比例在高校中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机械、自动化、电气类等工科专业。同时,工科类学生也面临着专业课业较多,难度大,且男女比例悬殊等问题,加强工科生的学风建设,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为社会培养输送更优质的人才。文章根据上述问题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影响工科生学习风气的主要原因及如何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日语人才的培养在秦皇岛地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关于其人才培养模式可供借鉴的实例为数不多。基于我市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试探索秦皇岛对日经济发展中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探讨秦皇岛高职院校日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日语学习的开放式教育为指导,立足于秦皇岛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为依据,从其全部"生活世界"导出相关的能力需求,然后将需求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再通过合适的"学习情境"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化。以及对未来秦皇岛市各个高职高专的日语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秦皇岛对日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